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许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根据施蜇存和穆时英、刘呐欧等人的交往,或他的小说中有一些与新感觉派相似的东西,就把他划归为新感觉派。实际上我们纵观施蜇存当年的小说创作,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施蜇存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不同之点,借此证明两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施蜇存成功地推进了心理现代小说的本土化,他的心理小说在对人的复杂心理进行剖析的同时,充溢着古典的情怀,回荡着东方的文化神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滋养,江南人文环境的濡染,形成了施蜇存独特的文化心理积淀。这也是他能将西方心理现代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几个年轻人形成的新感觉——心理分析小说派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流派。其主要成员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各有特色,而尤以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王健 《大学时代》2006,(5):24-25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以其独具慧眼的艺术触感,开掘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领地并声名陡起,并在此后的创作中用超前而敏锐的笔触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探索。解放后,施蛰存终止了文学创作而转向其他领域,其作品一度远离文学史。但海内外学术界仍誉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新感觉派大师”。文章试图从叙述技巧的角度解读其早年的经典作品,以期发现小说中富于现实意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施蜇存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同时在诗词、碑刻研究、翻译、编辑等各领域均有突出的成就。梳理研究施蜇存小说的文章,考察对施蜇存的研究的进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程中,施蛰存是极为重要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主编了《现代》杂志,为中国初期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发展的阵地,更在于他在创作上作出的可资借鉴的现代派文学范式。他的小说在表现城乡、爱情和死亡三个方面常常深具两种维度:现代质与传统质,即西方理论观照下的原乡追忆与古典情怀;现代语境氤氲中的欲望浮沉与现实突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除了写出众多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小说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从刘呐鸥、穆时英到施蛰存,对人物心灵的分析在题材的不断突破和艺术手法的丰富下显得愈趋深广,他们的这类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除了写出众多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小说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从刘呐鸥、穆时英到施蛰存,对人物心灵的分析在题材的不断突破和艺术手法的丰富下显得愈趋深广,他们的这类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小说流派是前期创造社以郁达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我派小说,那么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所谓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瑞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一批作家起的名称。这些作家不愿意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一直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借鉴外国现代派文学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但不论他效法西欧还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在文化积累和创作语境等方面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上自然而然带有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某些特点。总体说来,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化视角、性爱描写以及抒情氛围的营造等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14.
论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若曦小说创作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其作品 ,特别是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 ,到处渗透着象征、暗示手法 ,神秘主义及超现实的时空交错手法 ,反讽手法以及意识流手法。对陈若曦小说创作中使用的现代派艺术手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在小说领域中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呐鸥、施蛰存和穆时英。时间大致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他们创作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上海味”。作家们对都市各阶层生存状况和心理心态的真切描写,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渗透着“阿拉文化”与大上海“衰弱巨人综合症”的创作主旨。同时,这种心理小说的创作视角又非常奇特和新颖,因而在当时曾引起很多读者的注意和欣赏。这个流派在文坛活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它的独特,因而值得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派作家,施蛰存不断地做着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的努力.创作中,他用写实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的呼唤,而随着对人的生命原形态探究的深入,他更运用了精神分析等现代派创作方法进一步地揭示出人在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束缚下自我意识的觉醒、抗争和突围,从而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新图式 ,它与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同属中国三十年代的意识流小说。施蛰存用心理分析法创作小说 ,突破了弗罗伊德性心理分析的范围 ,深入到了文化的冲突、人物生存的状态以及普通的社会心态之中 ,为小说表现现实提供了使用心理分析方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20.
孔喆 《现代语文》2005,(8):44-44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格局,在布局谋篇上仍按事物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