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遗民词人的代表,从刘辰翁的元宵词入手,分析宋、元交替之际以刘辰翁为代表的汉族文人士大夫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心灵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以刘辰翁的诗文序跋、兼及评点批语为文献依据,简略论述了刘辰翁的文学思想具有进步的通变意识。  相似文献   

3.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4.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5.
刘辰翁词作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咏春词多,对春景春物多有感悟。其咏春词中"春"的意蕴又可分解为三种:一、对春天春景本体的描绘;二、对生命时间的伤逝;三、对故国社稷的哀痛。这三种内蕴组成一个形式上曲折回环、意蕴层面渐次递进的共同体,从而大大提升了刘辰翁咏春词的思想容量并增强了其词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庐陵人欧阳守道的文学思想被其道学家身份遮蔽了。他的文学思想受学术思想的影响,显得较包容,虽然有重道轻文的一面,但又提倡诗文的本色、自然和真情,还有对以文为诗、奇不失正的欣赏。但他的观念更多是守正,不离儒家诗教的范围。他的学生刘辰翁文学观念和他相似,但比他更显出奇,更重文的色彩。循着欧阳守道到刘辰翁这条线索,能更好地理解宋末元初庐陵文学尚奇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全面考察刘辰翁的寿词,认为:其寿词摆脱了俗套、展示了当时的世态与文人的心态,富于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在宋元之际非常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通过对现存文献记载的分析与梳理,简要论述了评点大师刘辰翁对李贺诗的盛行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辰翁首开杜诗评点之风,突破了笺注的樊篱,在事辞之外用力,对于杜诗的气韵脉络,所得颇多。进一步认识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和价值,对于杜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杜诗学史上,明末王嗣奭的《杜臆》占有重要地位。《杜臆》选择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为底本,内中原因体现了杜诗接受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