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引入相关的时体理论,对"曾经"和"已经"的语法意义进行描写,分析其时间指向和事件的影响与效应。研究表明:"曾经"用于过去完成,"已经"用于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完成。"曾经""已经"与句尾"了"的共现情况不同,"曾经"在时间指向上具有回溯性,与句尾"了"的"起始义"不相容,因而不能共现;"已经"在时间指向上是右向的,与句尾"了"的"起始义"相容,因而可以共现。"曾经"和"已经"都隐含事实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当后续句与隐含的影响与效应相符时,形成相承关系,不相符时形成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2.
"差"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作为程度副词的"差1"分为两类,即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差11"和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差12"。"差11"是由"选择"义动词"差"和"差别"义名词"差"语法化而来,到了现代汉语中,只作为文言词语使用。"差12"到了清代,几乎已经不见用例。从六朝时期开始,由"差12"发展出的表"毫"义的否定性副词"差2"被广泛使用,发展至现代汉语,已不见用例。  相似文献   

3.
"耗费"义"花动"与"花名"意义相去甚远。从历时看,做"耗费"义的"花"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明代已较为普遍,清代则和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基于语料考察,本文提出"源‘花’说",认为:"耗费"义"花动"是"花名"在去范畴化的动态过程中,结合"花名"原有及新出现的性质、特征,在认知体系及语言系统中创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汉语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只有几十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汉语介词"依""据"为研究对象,对介词"依""据"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依"作为动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后来随着其引申义的大量使用,发展出"依赖、依靠"义,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依"作为介词的用法,南北朝之后更是广泛应用。"据"的本义也为"倚靠",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连动结构中,汉朝时的"据"在连动结构中已可以没有"而"或"以"的连接,可见,"据"的介词用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有所增加,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古汉语具体用例,从词义引申角度,探讨动词"以"的"使令"义来源,说明其由"以"的近引申义"致、送"义进一步抽象而来,存在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中。"使令"义动词"以"与介词"以"在句中较易混淆,对两者特征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以""使令"义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7.
"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当释为舍弃义。清代学者及裘锡圭先生均认为"择"的舍弃义假借自"释"。通过分析"择"的词义特征和它在古注中的语音情况,考察"择"用作"舍弃"义的文献用例,以及与"择"的词义发展相平行的例证,可以肯定"舍弃"义由"选择"义引申而来,二者之间有意义上的关联,不必假借。  相似文献   

8.
不定时时间副词"仍然"表示"某一行为/状态在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并将持续下去"。当"仍然"与"在""着"共现时,不仅强化了它们共同的表示"持续"义的功能,更凸显出动作行为在时间跨度上从过去到当前的连贯性。"仍然"与"了"的共现往往表示某一行为或状态(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已经发生或出现,且在此之前已持续或反复发生或出现。"仍然"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化情绪,表示主语坚持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这是"在""着""了"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前人关于"就"的义项的"合"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通过研究总结出"就"的三个句式:1.(X1)+就+X2+(了2),"就"取"较快衔接"义,"就"不重读.2."(X1)+就+X2","就"一般是"限制"义,重读,或和其所"限制"的X2一起重读.3."X+就+X"."就"义有双重性:"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X+就+X"是一个紧缩式复句,前X相当于一个条件小句,"就""衔接"并"强调"后X的重复出现.进而得出"就"有两个核心义:"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  相似文献   

10.
用"短"来表示"拦截"义在很多方言中都有体现,但"短"何以有"拦截"之义却少有人论及;除此之外,一些地区方言中还有表示"追赶"义的"断",其本字亦未可知。通过文献论证,考证出表示"拦截"义的"短"本字当为"断",其"拦截"义源于"断"之"截断"义;而方言中表示"追赶"义的"断"当是"追"的记音字。  相似文献   

11.
说“剩”     
"剩"在近代汉语时期除了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剩余、多余"义外,还有两个现代汉语中已消亡的义项,即形容词"多"义和副词表程度高义。  相似文献   

12.
释“匕”     
关于"匕"字含义的阐释,学界有诸多看法,但至今未成体系。本文拟将对其含义进行系统性整理。文章主要以"女性"义和"用牲之法"义为出发点,对"匕"的其他义项进行解析和论证,从而推出"匕"字含义的发展脉络,使"匕"字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明了。文章探究主要以甲金文字形为分析主线,佐以相关字例、古书典籍用例进行解释说明。通过分析,认为女性义为"匕"的本义,由此本义引申出"排列、并列"的义项,而"饭匙、礼器、匕首"等其他义项为"用牲之法"义后起义。  相似文献   

13.
先请看下面两幅图片:其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精典"一词的情况还真是不少的。那么,到底是该用"精典",还是该用"经典"呢?"经",《说文》:"经,织也。从糸,巠声。""巠"义为"绷直"、"笔直"、"僵直"。"糸"与"巠"联合起来表示"绷直的丝线"。本义是指纺织机上为织布而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  相似文献   

14.
战国以前,"屦"和"履"不同义;战国以后,二者同义。"履"对"屦"的替换起始于战国时期,完成于西汉时期,二者演变的原因与社会发展有关。此后的"屦"逐渐退出常用词领域,虽然在文献中仍有些许的用例,但已具有了古词语的性质。大约到了唐代,"履"的常用词地位又被"鞋"取代。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文化潮流下,人们所熟知的"二"已由单纯的数字义引申出"次等"义,又衍生出"愚笨"义而后发展出"呆萌"义,本文主要对"二"由一个数词发展为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二"在当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熠熠生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给力"成为2010年最流行网络词之后,其语用范围扩大到各个领域。它可以作动词,表达"支持"、"加油"等义;可以作形容词,表达"精彩"、"优秀"及"卖力"等义。且二义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泛化,特别是形容词义的搭配功能显得无所不能。追溯其源,"给力"的产生是受到汉语中语模"V+劲/力"的类推影响,在借助网络平台、语言使用者求新求异语用心理以及各类娱乐节目和名人的使用等因素的推动下,该词流行起来,并已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本文将其分为三部分,即个人行为、人生之道和社会之道。同时从"道"的意义阐释中可见,"道"中蕴含的"仁礼兼备"观念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表现为以内心的"仁"唤起并恢复"礼",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最终内化与"仁"相互融合,以此构建礼乐文明,体现"天下有道"。  相似文献   

19.
汉语表奔跑义的常用词"跑",其音义来源不明,这里试加探讨。从汉语历史词汇角度看,"跑"来自"?""赴",有多种异写;"赴"有多个义位,在句子的组合关系中,其中一个义位发展为"跑",用义素分析法能表述得更清楚,并分析了语音的可能性。"跑"表示奔跑义元代开始有较多的可靠用例,唐代的语例不可信。  相似文献   

20.
徐浩 《语文知识》2012,(3):103-105
"奇"有"美"义,前人已有论述,本文在补充更多文例的同时,借助前代训诂材料,对从"奇"得声的同源词的意义进行归纳,发现"奇"字的"美"义与其"长曲义"密切相关,于是从字形和词义上追寻"美"义的来源。"奇"字所从之"可"是"奇"字声音和意义的来源,"可"本初的"长曲木茎义"逐渐衍生出"奇"字的"长曲"、"美盛义","美"义即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