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少数民族迁徙史是中国少数民族迁徙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期许多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影响了清代直至当今我国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本文对多年来学界关于明代少数民族迁徙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期望为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对安多藏区的形成时间、李土司家族《李氏宗谱》与土族族源、青海境内的民族迁徙融合与民族格局的形成作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苏联曾经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战后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公认的焦点问题,也被认为是直接引发苏联国内紧张局势,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之一。强制性民族迁徙,是苏联在自身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的一项民族政策,正是这项民族政策直接埋下了民族冲突、民族仇恨、导致国家解体的祸根。今天,我们重新对这一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不但有利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神要义,而且对于现时期我国积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各个民族的人民一起创造的,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宝库,对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古代北方就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东夷、南蛮等,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出影响因素,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少民族都曾发生过规模不等的迁徙,由此而产生了迁徙史诗。迁徙史诗是西南少数民族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维度、多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西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反映了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对的势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艺术地再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共同进步,各民族的交往融合是以统一为前提的,因此,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罗曼·赫尔佐克的国家定义,从防卫政策、司法执法及拜神祭天等角度考察遥辇氏契丹时期的社会形态,此时期契丹民族已经进入国家阶段,且处在汗国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印欧人的迁徙是落后的游牧部落对先进的文明地区的入侵。每次入侵都对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先进的文明中心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历史继承性,对以往形成的"研究"进行"再研究"意义重大,可以让我们明了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起点性研究、生长性研究、发展性研究、突破性研究、总结性研究的状貌,进而知道从何处拓展新的研究,形成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近30年来,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展现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隐性走向显性、从整体走向专门、从经验总结走向理性成熟的历史生态.  相似文献   

12.
上古时期的欧亚草原地带居住着一系列现已消亡的古代民族.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由于自然、人口、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欧亚草原地带的特定地理条件,促成了这批古代民族间的大规模碰撞,并由此而引发了自东而西的大范围迁徙.发生在上古时期的这一碰撞与迁徙的历史场景,可被视为公元后四世纪著名的民族大迁徒的序幕,其客观后果是开拓了上古时期欧亚两洲间的陆上通道,形成了游牧世界逐步缩小和农耕世界逐步扩大的历史趋势,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汇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程与民族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简要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程,认为不应该忽略历史上陆续开始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为今天及其今后的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尤其是心理基础。在今天民族自我意识强化的前提下,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发展,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完整的、全面的认识。这是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之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民族院校需要以文化、特色、创新为重要支点,在把握现实的同时,注重传统,挖掘历史内涵,实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衔接。民族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内涵的积淀、特色战略的打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历史的传承和累积。  相似文献   

15.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对哈尼族迁徙史诗的研究多以1986年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主,且多以民间文学为切人点,从其叙事艺术、审美价值、口头程式等方面来研究。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仅从民间文学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所反映的哈尼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人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深描"和文本分析方法 ,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与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状况、哈尼族建寨选址的变迁以及史诗演述者朱小和作探索性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它是在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地理学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研究内容很广泛,新疆民族历史的地理是中国民族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开展此项研究不仅有学科价值,而且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以辨证做为指导原则,可适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拙文《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主要谈了如何从“看戏”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按在中国历史这台大戏中,最富变化与性情者,无疑是“演员”。如果不明个人与人群,不明家庭与家族,不明民族与民族群,也就不能明历史。所谓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人演出的历史;我们出于主观所研究的“历史”,当然主要就是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不断接触,相互交流,无论在生产技术,文.化,思想以及生活习俗,包括服饰在内都相容并蓄,渐趋融合,从而演变成今天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中华服饰,文中从五次较大的少数民族服装的流行,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服饰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