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 ,这是阅读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认识。意义的领会和把握尤以文学类作品为难。文学语言具有多歧义性和暗示性 ,富有高度的内涵和意蕴 ,强调文学符号本身的意义 ,也强调词语的声音象征意义。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消除这些因素 ;日常语言着力于达到实际目的 ,借以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只有文学语言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指示的 ,而是非常微妙和潜在地进行的。在文学作品中 ,一个词或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指它们的形式 ,而是指它们的含义或意味。巴金的《灯》中“灯”这个词语意指光明、温暖、希望 ,全篇也有浓郁的象征意味。一个…  相似文献   

2.
1 结构的内涵,各说纷呈。本文中的“结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构”,而是指统一体内各部分、要素、单元之间的关系或本质联系。具体对文学作品而言,它不再只是作品组织事件、安排情节的关系,而是指作品人物之间的整体关系、个体性格构成、叙述性组织关系、背景设置直至语言的完整形态等诸因素的总体,“我们把不具备审美因素的东西称为素材,而将一切具有审美意义的都叫结构。”①素材经过审美化的变形改造成为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舍弃素材序列中无助审美的因素,这些结构中省略或变形的部分,我们称之结构空白。实质上,它是一种“零形式”的结构,是构成结构的一个要素,伊瑟尔说:“文学作品的结构空白决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效果的根本出发点。”②从此含义出发,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鲁迅小说中人物的结构空白。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一词在德语里至少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文学具有一种在历时性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在联系;其二,是指我们的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以及我们论述它的本文。从逻辑上讲,这两种含义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客体与客体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最好从术语上也将它们区分开来。可以这样,如果是指对象,就用“文学的历史”来表述;反之,如果是为了表明研究和认识这一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就用“文学史”来表征。另外,为了区别于这两者,用“文学史编纂”一词来表示文学史研究的成果。“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词与词、词与句或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对语意的理解非常重要。同时,通过衔接关系,读者还可以推测在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的含义。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衔接可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等衔接形式。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重复、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下义关系、局部整体关系等等。 一、利用文中词的属性,理解句意 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不必了解每一个生词的含义,只要知道这个词是指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东西、一项运动或者是…  相似文献   

5.
“真值”是指一个语句或语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同义转译”是指对同一个客观事实的不同表述方式。对于“同义关系”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同义词”的研究,因为同义关系不仅表现在词与词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句与句之间。本文主要探讨了“真值”与“同义转译”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句子问的同义关系及同义转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较为单纯的作品和作品局部的比兴、象征之义,往往是“一义”的。不宜用“多义性”原理调和各种歧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指的是较为复杂作品的整体意义之丰富性。它为批评一度颇为盛行的单一“主题”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多义性”潜在于作品之中.并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中得以展开,呈现出或显或隐、或被接受或被拒斥的复杂情况。它也是优秀文学作品历久弥新、具有“永久的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世界著名教育家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作家创作的作品与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笔者将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论中“言”、“象”、“意”指文学多重意义的存在。从作品本身来看,体现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从创作主体来看,反映艺术、生活、心灵三个层面,其实它们三者之间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两方面又互相影响,交融而结合,形成文学三重世界。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