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拾金小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爱拾闪闪发光的金子。我爱金子的光泽和实在。一个人品格高尚,人们就说:“这是块金子!”一座山矿藏丰富,人们就说:“这是座金山!”一句话出口不凡,人们就说:“说得好啊,这话金贵!”谢老(觉哉)的文海生涯就处处使人直接感受到“金子的光泽和实在”。本文只是拾得谢老的几块金子的结集,因而名曰《拾金小集》。  相似文献   

2.
我们有的记者在没弄清楚文件精神之前就下笔写消息,怎能不出错?日前北京市属一些报纸误报“农民工涨工资”一事,就是一个值得总结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报纸天天要发言,报纸工作人员就必须把调查研究工作当成自己的专业。根据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指示,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这一指示的决定,四川日报编委会要求各业务组和记者站的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同时直接派出调查研究组进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报刊上常有错误,读者意见很多。我敢说,出错的趋势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快了,出错的频率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因此,读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了。试看吕叔湘同志谈到的错误,仅仅是三种刊物,三种报纸,仅仅是1984年年末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六处之多。这如何  相似文献   

6.
“最近”不近朱世国一个时期以来,阅读报刊,收听新闻,“最近”、“近日”、“前不久”等字眼充斥耳目。笔者曾翻阅到一份报纸,前后共有六篇稿以“最近“、“近日”交待时间。有位通讯员曾告诉笔者,一月前寄往某报一稿,今方见报。借来报纸一阅,但见:最近,某某路拾...  相似文献   

7.
《湖北日报》自创刊以来,发行工作一直受到各级党委重视。早在1949年5月31日中共湖北省委《关于筹备出版(湖北日报)与成立新华社湖北分社的指示》中就明确提出:“《湖北日报》是湖北省地方性报纸”,“各级党委应认真注意党报的发行情况。”1950年2月.中央新闻总署召开报纸经理会议.颁发文件.规定报纸发行实行“邮发合一”。1950年5月24日,  相似文献   

8.
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邦公司)是1993年由日本I.N.T.株式会社在北京投资成立的一家印刷企业,投资总额2900万美元。日邦公司秉承“努力认真地工作,未必不出错;不努力认真地工作,一定会出错”的准则以及“急客户所需,应客户所求”的服务宗旨,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印刷品质和最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刘群 《新闻世界》2013,(5):22-23
报纸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报纸一旦出错,轻则影响报纸的公信力,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影响,甚至危及报纸的存亡。因此,有效防止报纸差错是办报人员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报纸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完善。校对不能停留在“就稿校稿”,找出一两个错别字的水平上,重要的是要有整体意识,对整个版面以至每篇稿件,进行全面认真地审读,从中消灭差错,纠正失误,使报纸提高质量。校对树立整体意识,起码要做到“六个注意”。 一、注意综合与分述的一致。在一篇稿件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形式:某地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二  相似文献   

11.
每读报纸,常发现一些报道在运用“创纪录”的数据上出错。比如,报道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施工,就有多家报纸运用了概念模糊的数据。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陕西日报在报道中都出现“……创月掘进×××米的全国铁路长大隧道大断面、单口常规设备施工新纪录,达到世界同类施工方法先进水平。” 我长期在铁路建设单位工作,对施工情况比较熟悉。同时,我对该隧道施工情况也比较了解,因而发现了报道中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沧州报社将是有较大发展的一年。在报纸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四件事: 一、进一步明确办报思想。1999年,我们在办报上总的思路是:充分利用一社两报的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党,解放思想进市场,认真做好“规定动作”,努力做好“自选动作”,在实现“两个满意”(党委满意、读者满意)上下功夫。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求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是个态度问题,生动活泼是个形式同题。党报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中心工作不能满足于领导人讲话登过了,会议文件刊发了,名单没有出差错等等。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委和政府的一些重要文件当然要发,名单当然不应出错,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还是消极  相似文献   

13.
由自治区记协、新闻学会、广播电视学会三家联合举办的1991年度“新疆新闻奖”评选活动已经结束。这次活动是对1991年我区新闻工作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对今后的新闻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定,共评出特别奖4件,一等奖17件,二等奖40件,三等奖91件,鼓励奖40件。其中,报纸部分和广播电视部分各占55%和45%。这里仅就报纸部分(主要是汉文报纸部分)的评选工作谈点个人的感想。一一张报纸,是由一件件新闻作品组成的,报纸办得如何。新闻作品是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窗口”。从这次参评的248件作品可以看出,1991年我区报纸新闻工作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赵琳 《新闻三昧》2000,(2):18-18
新闻出版署颁布《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已近5年了。在读者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必要的社会信誉成为传媒努力的方向。但时至今日,差错问题仍像一只拦路虎,困扰着许多企业报。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偶然论与必然论。多年来,对于差错问题,企业报人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念认为,出错是偶然的,是一时的麻痹大意,下次认真些就会避免。持这种观念的人存有侥幸心理,杷希望寄托在下一次。  相似文献   

15.
6月9日至11日,由台州晚报社承办的全省都市报总编辑研讨会在仙居召开。全省近20家都市类报纸的总编辑、副总编汇聚一起,就“都市类报纸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这一主题,进行认真探讨。提高权威性的重要一环与会代表认为,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都市报提高自身权威性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版既是报纸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专刊。它既要遵循报纸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有自己的特色。《读者来信》的主角是来信。因此,“群众性”强是这块版的特点,是办这版的编辑原则和努力方向。作为报纸,一块版总要有一个头条,一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8.
质疑“报纸杂志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 谓“报纸杂志化”?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公开的定期出版物 ,它的特征在于出版周期短 ,所负载的信息量大 ,讲究时效 ,业界有“今天的新闻是金子 ,昨天的新闻是银子”的说法 ,它的立竿见影在于提供信息及以纷繁复杂的判断。杂志是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的一种产品 ,是提供给大众阅读各类材料的周期性出版物 ,它的操作模式是将所提供的内容模块化 ,通过设立多个栏目而实现分类清楚 ,标签明白 ,其优势在于定时、定量、定向地提供信息。所谓“报纸操作手法杂志化” ,是指报纸大量借用了杂志分类处理信息的方法。前几年 ,报纸基本不设分类栏…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近日翻阅了二十余种晚报类报纸。应该说,很多报纸都办得相当出色。无论是版面内容的设置、栏目的确定和更新,还是重要稿件、重点版面的策划与经营,都体现着报纸的党性原则和“三贴近”的办报思想,同时也闪烁着办报人经验和睿智的光芒。看到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块块抢眼而厚重的版面,确实令人钦佩。然而,有些报纸也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比如,多数晚报类报纸普遍存在的“一多两少”现象,就应该引起业内同行们的注意。在此将这几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朱敏慎  吴志明 《今传媒》2006,(3X):37-38
高级编辑贾安坤曾主持上海《解放日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后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任副局长,分管报纸和期刊,1994年底调至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任秘书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担任过上海市企业报协会名誉会长,现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聘任的20多位新闻阅评员之一,也是上海市企业报“好新闻奖”评委。老贾退休已近7年之久,自称是“桃花源中入”。虽然离开办报业务多年,实际上一天也没离开报纸,他非常忠诚于“阅评员”这项工作。作为一位老新闻工作,老贾关注的不仅仅是报纸,还有电视、广播中的新闻节目。他认真读、认真看、认真听,并通过种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贾这种细读、细看、细听的阅评精神,缘于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