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校实施了“提效减负、转能达标”工程,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做到“减负不减质”是值得每一名教师思考的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掀起了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减负的热潮,基于此,文章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做到“减负提质”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减负提质”成了热点话题。聚焦数学作业设计,教师需要变革传统作业形式,而单元作业成为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单元作业设计的理念,以生为本,让学生通过作业经历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 ,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 ,并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陈至立部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再一次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做出专题部署。我借贯彻落实教育部“减负”意见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 ,谈谈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已成为教育系统新千年的头件大事。久减不轻久治不除的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沉重的课业负担及教学质量差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5.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扭,课堂教学是关键.只有优化课堂教学,以“省时、启智、减负、高效”为追求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减负,须在“教”上下功夫李健,王如富“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热点,笔者认为,“减负”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将课堂作为“减负”的主战场。认真坚持“教学五认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逄秀华 《吉林教育》2000,(12):40-40
新千年伊始,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省、市教委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规定。桦甸市教委在贯彻落实“减负”有关精神中,为了达到减负不减责,减负不降低质量的目标,把2000年确定为教育质量提高年。提出了“一手抓减负、一手抓质量”的工作方针。为了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全市各中小学都积极探索“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00,(3):13-13
由于诸多原因,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减轻学生负担,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有其责,然而,学校是关键。为此,我校从1999年2月起开始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实效”的课题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一条“减负提效”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尤其是课堂教学方面研究和实践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一、实践探索,课堂突破  相似文献   

9.
“减负”包括减轻学生的课业、精神、经济三种负担,而减轻与课程和教学密切相关的课业负担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为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必然引起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的加重。解决“减负”问题并非简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奏效的,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评价以及升学制度等诸多问题,是一个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问题。严格地讲,“减负”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素质教育取代功利教育,它需要一个漫长转变过程,但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科目林立,应试学科繁多,学生负担沉重的现状,“减负”又刻不容缓。因此,本人认为实施综合课程开发是解决“减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教师"减负提效"。"减负提效"犹如一对双胞胎,彼此之间有无法割舍的联系,要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课堂教学达到了增效的目的,那么学生的作业负担自然就会减轻,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减负提效"的目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反馈者,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  相似文献   

11.
易明成 《课外阅读》2010,(11):84-84
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过重的负担是制约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减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措施之首,“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对云南省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了全面、统一的部署。在“减负”实施中,笔者认识到,“减负”是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则是“减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学生要“减负” ,教师不仅不能跟着“减负” ,相反要加压 ,可以说 ,教师是“减负”工作执行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教师角度 ,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基本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真正减轻 ,走一条低耗时、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之路。一、提高备课的效率“减负”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要提高教学效率 ,要求教师首先把握好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摸清学生的“底”。“底”即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首先 ,教师担任某班的教学任务 ,就要了解该班学生原有的知…  相似文献   

14.
毕枝荣 《陕西教育》2000,(11):35-35
“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减负”是手段,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减负”后提高教学效率应从何抓起呢?我认为必须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功夫,这里仅就教法问题作以阐述,以求  相似文献   

15.
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它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减负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在作业设置和作业批改上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作业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减负不减效,历来是我们所倡导的减负原则,减负增效才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找准切入点,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设置模式,才能让作业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6.
减轻学生英语课业负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教育内部来讲,学校有其责无旁贷的贲任,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作业设计不精量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教学效率与课业负担是一对孪生兄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则相对减轻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然加重。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作业设计又不精量,搞题海战术。多种因素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所以,减负要先从心负减起,心负是减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学校“减负”,实际上是教育改革的一次深层次的推进。“减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几年来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兴趣入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减负”的今天,更应做好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防治工作。关于“减负”究竟减什么?很多人将其简化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不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先生指出,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的训练;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如教师体罚、训斥等不尊重学生人格等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减轻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提高质量,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5日)。而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做好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的防治工作也不失为一条良好途径。因为“疲劳”往往与“效率”、“质量”对立,只有中小学生解决了疲劳问题,他们才能获得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才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培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缪瑞珍 《云南教育》2008,(13):43-43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简称“减负”)由来已久。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减负”就不单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话题,也成了社会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了“减负”令,明确了各项“减负”的措施和要求,以期符合这一社会心理,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但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减负”,从根本上追寻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找到减负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双减”大背景下,教师要做好小学语文作业的“减法”与“加法”,通过减少作业时间,提升作业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减少书面作业,增强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在高效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减轻课业负担,达成“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