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曲具有着古典戏剧文学的最高品位、古典音乐文化的最后遗存、古典戏剧表演的完美体系。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的“雅文化”,被称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  相似文献   

2.
“抓纲拉网”是多角度对课文进行品读的一种艺术。它每一条“纲”都牵动一次知识的“网”,学习内容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出现,使品读形成非常清晰、有序的思路,即“板块思路”。运用这一品读艺术,关键是要抓住几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带动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品读的“纲”。怎样抓住“纲”呢?  相似文献   

3.
黄盼 《文教资料》2013,(31):55-58
袁去华,南宋初期词坛名家,现存词九十九首,词作颇具特色。目前关于他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其爱国词的艺术分析,对其“妍雅”词风则甚少关注。宣卿词,主题雅正,艺术美丽高雅,词调选用避俗尚雅。探讨其“妍雅”词风,或有益于判定其主导词风;同时,袁去华的“妍雅”词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词“变艳为雅”的文学风气;对袁去华“妍雅”词风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对“雅”这一审美范畴的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从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四方面谈谈“品读”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唐英生活的清中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转捩。这一时期,花部乱弹蓬勃兴起,受到了广大普通百姓的青睐,成为剧坛上的新风尚;而雅部昆曲则遭到花部诸腔的强烈冲击,在竞争中失势。为了挽救昆曲颓势,唐英主动改编花部为雅部,但作为正统文人,唐英又在通俗化的昆曲中宣扬伦理道德,展现出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戏曲评论     
我国的戏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湖北的楚剧、山西的梆子、广东的粤剧、东北的二人转等等。据统计,全国现有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同学们要想来写“戏”,不妨从如下方面来入手:一、“看”戏入境,胸有成竹。同学们要想来写“戏”,就得“看”戏。因为戏曲是大家较为陌生的题材,要想来写,那就要把你想了解的剧种的相关资料全部链接起来,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并做笔记,写体会。而且对于自我最感兴趣的剧目要作深入研究,对于戏文要细心品读,从中去感受出剧种特有的地域文化风情,或戏曲艺术的魅力,以及在当今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昔日辉煌的昆曲因缺乏变化和发展,最终在"花雅之争"中败给了花部乱弹。时至今日,大众的审美品位,依然与昆曲高雅的格调格格不入。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节奏、文雅晦涩的唱词,难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昆曲曲牌联套体结构形成的昆曲严格的程式化模式特征相对于歌剧音乐的自由、动态的变化发展模式显然缺少变化性和动力感。这种固定程式化的表演模式。西方歌剧的发展变化及其改革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校     
北京大学:设昆曲选修课 前不久,“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昆曲大师白先勇共同发起。该计划第一阶段计划将用五年的时间,从“学研”“新知-推鉴”三个方面入手,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  相似文献   

9.
逆向品读,又称“逆析”。有人戏称为“顺瓜摸藤”。其特点是从课文结尾处入手开讲,巧妙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地一层一层地将课文学习向“前”推进。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设计的艺术。 下面列举初、高中的两个教学简例。 一、《荔枝蜜》 1.品读课文结尾:“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2.“我”为什么有这样美好的梦境呢?是因为心灵的激动——品读“我不禁一颤”这一段。 3.蜜蜂这小生灵为何这样激动“我”的心扉呢?——品读“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蜜蜂是渺小而高尚的,这种高尚表现在劳与酬、生与死、善与恶的对比之中,表现在不悲生命之短,不悲身体之微的辛勤劳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周日早上,我守候着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白先勇教授主讲“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具体介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的情况。很多人知道白先勇,因为他是作家,也因为他是白崇禧的儿子。这几年,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和昆曲联系在一起。昆曲艺术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至今惟一完整保留原演出形式的戏剧艺术,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年—1566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评定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非物质遗产第一次宣布,评了19项,昆曲是首项,第一名。昆…  相似文献   

11.
作家杨守松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大作品,好作品。作家站在时代精神的思想高地上,把昆曲艺术的发展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去认识,去表现,充分展现了昆曲“大美”的品质和灵性,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非常有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昆曲艺术博大精深,将昆曲艺术引入中学美术课堂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昆曲艺术引入中学美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并介绍了昆曲进入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提高昆曲艺术美术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口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它要求既重于感知,更重于理解,重于领悟。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品评阅读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进而获取新的信息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语言的品读呢?一般说来。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往往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欣赏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营造更完美的艺术效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在一些精妙词语、句子、段落(显形信息)处。作者独具匠心的为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隐形信息),成为教材中最能刺激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利用空白艺术进行语言品读,引导生去思考、联想,填补这些“空白”,获取隐形信息,能开发学生智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歌,“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重视艺术教育,提出了"艺术之环境""知情意统一""艺术的兴趣""艺术教育献身"等理论观点。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开展幼儿园昆曲特色教育:创设昆曲特色环境;调动幼儿对昆曲活动的兴趣;开设昆曲园本课程;提升教师昆曲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6.
人们所熟知的白先勇,一是台湾知名的小说散文家,二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然而今天他却携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而来,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他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艺术。昆曲,似上瘾的“毒药”一般让白先勇嗜戏如命。为此,他四处奔走,埋首伏案,终于圆梦。由他策划制作的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两岸三地上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引发了两岸三地年轻人对古典风尚的重新认识,也有学者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称作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次胜利”。今天让我们走近甘愿做“昆曲义工”的白先勇。  相似文献   

17.
昆曲对演员的综合素养有极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昆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表演者完美演绎昆曲的必备条件。在大力保护、继承和弘扬昆曲艺术的今天,深入探讨昆曲艺术所要求的演员的综合素养,对昆曲演员更好地学戏演戏、培养更多的昆曲表演人才,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文品读] 《安塞腰鼓》奇妙的抒情艺术 凡是读过《安塞腰鼓》的人,就一定能感受到文中激扬的情感。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叙“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作者奇妙的抒情艺术,值得我们体味、欣赏。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高级阶段,应该是“品读”了 俗话(?)热闹,内行看门道。拿来一篇文章,阅读后能说出个(?)寅卯来,是品读的宗旨。品读,顾名思义即品评、衡量、评论的意思。品读就是要读者细读精思,并对读物作出评价。下面介绍一下品读的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20.
姜夔作为南宋格律词派的杰出代表,其词音律和谐精密,词句雅正工丽,词风清空峭拔。“清空”、“骚雅”是历来批评姜夔艺术风格之定论。从姜词色彩词语运用这一角度可以分析其清空骚雅的艺术特质,从姜夔生活的时代及身世背景等可以探究造成其词清空骚雅的艺术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