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受到了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因此,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素质教育在我国教学领域实现了巨大成果。其中,如何进行小学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大部分学校的重点关注内容,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和创新意识培养密切相关,因此促成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局面。本文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策略,旨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良妃 《班主任》2005,(12):25-26
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8.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地开展良好的教育实践活动.真正使学生具有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大公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呢?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全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进步过程中永远不变的主题之一,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成为了21世纪对人才的重要需求。品德与社会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本文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作为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道德情感这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国很多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并不理想,教学关注点主要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这样的结果就可能导致学生最终成长为分数高但是道德素质低的人。这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情况。本文主要对这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帮助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伍玉慧 《教师》2011,(28):90-90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这样下去,提高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怎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1.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培养主动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19.
小学时事政治教育因为其内容零散,时效性极强,且搜集难、整理难,系统化、完善化更难,所以在具体落实和实施中存在很大困难。如何把时事政治深入《品德与社会》课堂?作者做了尝试:利用板报、学校小报和《时事画刊》开阔学生视野,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抓住时机巧妙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个版本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实验本进行初步评价,可以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教学活动及教师用书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比较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点;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材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