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是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袁诹 《学习之友》2014,(5):12-12
从牧惠先生的杂文《夏衍的雅量》知道,夏衍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时候,讲了外行话被两位朋友“痛损”,他因此发奋学习,传为佳话。朋友之一是吴晗,他冲夏衍说:“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这一点都不懂”。  相似文献   

3.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他原名叫沈端先。沈端先何以要用“夏衍”作笔名呢叫夏衍自传》:“至于我现在常用的笔名夏衍,开始于一篇短篇小说他》,以后写剧本,都用这个笔名了,用得多了.于是现在的一般朋友.也以为我真的姓夏了,其实,夏衍是我父亲的号“雅吉”的谐音,如此而已。”夏衍的父亲沈学诗,号雅言。《琐忆》“……鲁迅先生经常在忡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课下注释说:帅报》,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在上海创刊为何就能命名为“申飞呢以辞海》:“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  相似文献   

4.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应老友相邀,在夏衍先生住所小住几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是夏衍戏剧创作的丰收期,这个时期的剧作确立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从矛盾的冲突、简洁的文风、暗示性的布景以及审美接受等角度比较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以期对夏衍此时期剧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夏衍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不在戏剧,而在报告文学。夏衍的报告文学起步虽晚,起点却高,他缩短了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距离,又为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是夏衍把中国的报告文学推向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7.
夏衍先生在其报告文学《包身工》中,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包身工们的遭遇公之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相似文献   

8.
夏衍、田汉、曹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文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禺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孙会芳 《文教资料》2009,(26):50-51
<野草>是夏衍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寓理散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先后翻译过这篇文章.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本文从遣词、炼句、谋篇三个层次对张培基、刘士聪两位译家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夏衍、田汉、曹遇都是中国现代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家。章拟从情调这一特定视角出发,以夏衍剧作为轴心,将其分别与田汉、曹遇剧作一比较。这种比较旨在以此突出夏衍剧作情调的独特性,而无意识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夏衍以其电影和戏剧的剧本创作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探讨夏衍的影剧美学观对研究我国现当代电影和戏剧(话剧)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来重新解读夏衍的剧作,才能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夏衍头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对夏衍剧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实主义剧作"的艺术特征,而应该从真正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影视教育艺术李泱1983年,根据夏衍先生的倡议,中宣部、国家教委作出了电影进入高等学校课堂的重要指示。在全国影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支持下,当年就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电影课教师暑期进修班。我们首都师范大学就是从那年...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经典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的坚强纽带。早在20世纪90年代,冰心、夏衍等作家就曾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教育学校。柳斌先生也提出:人文素质是人的总体素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熟读优秀的古诗文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  相似文献   

15.
夏衍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有关他的剧作研究,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回顾六十年夏衍剧作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探寻研究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相似文献   

17.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夏衍受外国戏剧的影响是自觉的追求,那么,民族戏曲对夏衍剧作的渗透则是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是无形地融化在其血脉中的。研究夏衍借鉴戏曲的话剧创造,就是挖掘融化在夏衍血脉中的民族戏曲传统。而从“中国的契诃夫”夏衍其剧作的写意、意象和对戏的追求中,就更能说明民族戏曲对中国话剧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9.
夏衍写贺词     
夏衍和大学者、大作家钱钟书、杨绛夫妇交谊很深。钱钟书80华诞时,夏衍写词致贺,词日:“风虎云龙笔,霜钟月笛  相似文献   

20.
《芳草天涯》是夏衍在抗战胜利前夕应“中术”演员邀请而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话剧。该剧虽极具艺术价值,但其思想倾向却为人诟病,自发表和演出以来,集中受到三次批评:一是《新华日报》的座谈;二是乐少文的剧评;三是何其芳的责难。其中意见在文学史的书写中有固化的趋势,因此,许多研究者起而反驳,夏衍本人也有辨白。然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知识分子的厌战心态与创作困境;二是夏衍独特的美学思想与延安美学的抵牾;三是胡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