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品德课堂探究式学习中,如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就必须把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尤其要注重学生品德学科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可视化学习策略和组织性的思维工具,有效提高了我们道德学习的效率,增强了道德情感生成及净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思品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和政治觉悟。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些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美德袋”,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身上的内化过程,即道德思维过程,造成了思品教学费时低效的状况。我认为思品教学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注重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品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般是一课一理,理即是道德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容,懂得该怎么做,而且要能分析其中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知识的深刻本质。道…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对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重大。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从品德和社会学科不断发展而来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品德和社会教学的影响,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把握教学目标,重视教学设计;把握知识本质,优化教学方式;借助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延伸,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然而,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用学科化思维理解思想品德课,课堂上多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知识和技能不能自然转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在知识习得及技能掌握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仅是知识层面的"做人",而要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有素养、有道德的人,则要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教育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体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品德内化是指学生把所接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其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内化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内化要遵循接收律、选择律、接受律和内化律。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共产主义道德行为的概念、观点,并且使学生能够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仅如此,还要看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准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管在什么场合。品德修养达到这种境界,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但是,要培养红色的接班人、坚强的革命后代,不能不持有这样的标准。要培养学生品德达到这样的标准,要求学校和教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小学德育的目的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科。那么,在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德育的功能呢? 一、思想品德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两个方面。而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在于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信念的确立及掌握正确的道德评价,而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发展儿  相似文献   

10.
导读的“导”,指的是指导、引导、点拔、疏导。导读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训练。通过语言训练,获得基础知识;通过思维训练,提高智力和创造力;通过思想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训练,培养理想和道德。“导读派”的教师,都重视思维训练。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在创造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中,创造思维是核  相似文献   

11.
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作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12.
许华 《学周刊C版》2020,(10):121-122
思想政治是中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三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初中思想政治主要以马列毛为指导思想,通过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性、法律意识以及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劳动的高尚道德思想以及遵纪守法、文明礼让等优秀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中学的思想教育课堂上树立良好的道德思维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4.
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又称为"导行".它既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又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导行",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形成和巩固学生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任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更应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反复强化,使道德行为发展成为具有一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文章从"品德与社会"这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出发,通过单一视角切换,鼓励求异思维;双重视角辩论,发展求同思维;多维视角评析,彰显个性思维三个层次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总以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  相似文献   

18.
蔡晓芳 《教师》2021,(9):65-66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就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指出培养批判性思维力的方法是对学生理智品德的培养和两难问题的思辨,提出通过学会宽容和培养自信提升学生的理智品德,同时还探讨了两难问题中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界定品德内涵及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出发,着重对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进而提出了培养品德的措施和办法。认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呈阶段性的;知与行的统一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形成有权威的教育合力是品德发展的关键,品德的形成不能脱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