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莎菲女士是女作家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范。莎菲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五四"退潮后的一个时代侧面,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关系的思考,而且莎菲女士的性爱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个体在面对自身性本能和自我意识冲突时难以避免的困境,显示了现代女性在进行选择和追求时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3.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4.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开始文学创作时,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人”的尊严的觉醒在文学形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反映了二十年代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廓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形象。关于莎菲,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曾作出深刻的论述,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这无疑是深中  相似文献   

6.
《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以来,评论界对莎菲的形象有过许多评论。有的说莎菲是爱情至上的化身,有的说莎菲是个玩弄男性者。我以为,最为确切的还是茅盾先生的评语。他说莎菲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茅盾《女作家丁玲》)这里茅盾是从两个方面对莎菲进行评价的:一是肯定了莎菲是个反封建的叛逆者,一是说莎菲是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在这两个方面中,主要说的还是后者,对她的反封建只是附带着予以肯定。我认为,作者所要极力表现的,并不是莎菲的反封建,而是她冲破封建枷锁后的苦闷和绝望。因为作品中的莎菲已经离开了家庭,走上了社会,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封建枷锁来束缚她恋爱自由、寻求个人幸福。倒是她自己在爱情面前止步不前,因生的苦痛、智慧的苦痛、理想幻灭的苦痛而对爱情深感失望。准确地说,莎菲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新女性幻灭的时代缩影,在她身上体现着时代的典型意义。 从作品的具体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莎菲生活的时代是经过“五四”革命浪潮的冲击,黑暗势力仍然十分顽固的年代。一方面“五四”运动的强劲东风吹醒了许多年轻的知识女性,使她们勇敢地冲破封建枷锁,走向社会,追求个性的解放;另一方面,社  相似文献   

7.
丁玲在她的早期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等篇什中,描写了一系列在新思潮影响下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她们对旧礼教深恶痛绝,对黑暗社会满腔愤懑,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生活,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因而思想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莎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秋,发表于1928年初。长期以来,人们围绕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争论不休,概括地说,对主人公莎菲有三种看法:第一,莎菲是“玩弄男性的个人主义者”,她是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和道德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第二,莎菲是“恋爱至上主义者”和“爱情怀疑论者”;第三,莎菲是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小资产阶级的叛逆女性。但要真正澄清这一问题,了解主人公灵魂的奥秘,首先必须探索那个时代的奥秘。这部作品虽写于1927年秋,但在1927年以前就开始孕育了。作品本身有关时代气氛的点染和《莎菲日记第二部》中所作的追述交代,证明这篇小说是以1924—1925年冬春之交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为背景的。那时的北京,用莎菲的话来说,从天气到人事,“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嫌厌的心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记)作品用细...  相似文献   

8.
莎菲是丁玲笔下的一位悲剧女性。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试图就莎菲的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莎菲与陌生群体、莎菲与莎菲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她的理想终究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10.
莎菲──这一丁玲奉献给现代文坛的令人刮目相看的女性形象,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热切关注和议论的对象,在褒贬毁誉之间,透出她那独特的睦力。半个世纪来,仍引起不少读者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的共鸣和兴趣。那么,莎菲独特的魅力源于何处呢?我认为,正源于她那具有多重性的悲剧,这些悲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使他们陷入沉思,反观自己的命运,体悟到人的痛苦、人生的缺憾和某种不可把握的悲哀,但又从这痛苦、缺憾和悲哀中得到了隐隐的快感和慰藉,因为许多人性的高贵、人之为人的特质以及生命的脆弱、无奈、光彩和升华都一并蕴含于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矛盾,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代表性。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莎菲形象备受评论界关注,且颇多争议,但其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颇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就是一个证明。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形象,传导了十九世纪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自我实现的愿望,展示了知识女性对自身的思考,体现了作家"肯定自我"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所以,简·爱形象是作家高出于时代的精神产儿,是她的理想人格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以描写五四以后知识女性的生活而迈上文坛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丁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新鲜独特的知识女性形象,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形象画廊,也奠定了丁玲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知识女性形象系列的中心就是莎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莎菲这个人物,就成为评价丁玲前期创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作品中渗透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她用日记体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莎菲这个独立、坚强而且叛逆的女性形象.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莎菲身上的一些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丁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女性”莎菲的吊诡在于她是处于传统化和现代明的“过渡人”。她内心“威严指令”(做“正经女人”)对她“本我”冲动(要“追求快乐”)的压抑,驱使她的“人格面具”通货膨胀,导致了她的人格分裂。莎菲形象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她昭示出:社会转型期觉醒青年遭遇的最大“仇敌”或痛苦“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它发表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期上。它的发表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大家都不免为作者的天才所震惊了。小说显示了作家那耀眼的艺术才华,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莎菲女士的日记》之所以震惊文坛,是因为作家成功地塑造了莎菲这个丰满而多姿的艺术形象。莎菲的出现,不仅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亮色,更为世人留下了品评不尽的话题,褒贬不一,毁誉参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20.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