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有趣的石头》一课中,让学生做“石灰岩滴上盐酸会发现冒泡现象”的实验。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石头,在表面滴上盐酸不冒泡,而把它敲开后在断面上滴盐酸却起泡了,这是怎么回事?”突如其来的问题把老师问住了,老师只说:“你的发现很独特,有的岩石成分很复杂,确实很难观察。”就搪塞过去了。其实学生所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石灰岩的表层经过风化形成了变质层,所以滴上盐酸不冒泡。敲开后的断面才是石灰岩的本质,因此冒泡。这难道不应该引导学生继续研究吗?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它到底是不是石灰岩?”进而指导…  相似文献   

2.
观察蜗牛     
王春燕 《科学教育》2006,12(3):51-53
二期课改新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科学探究要求是:初中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各要素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任由学生随意探究,而是应该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方向,在我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试图以“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动手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如我在上生物课“叶的结构”和“微生物”这两堂课时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但总觉得我的这一做法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采用了均分圆片、折纸、分线段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要“平均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课末巩固练习时,我深入到学生间进行观察,不曾出现“不平均分”的现象。这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学生是否获得真知?平均分是分的特例,在生活中所见的分法,不平均分的占多数。于是我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为不平均分的4份,指着其中的1份,问: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答案都是一样:是它的1/4。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当出现不平均分时,学生…  相似文献   

4.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运用“案例”开展探究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 ,在我的脑海里 ,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个例”不胜枚举 ,可谓是俯拾皆是 .我一直把这些“个例”(能给人启迪的 )小心地“珍藏”在我的教学札记里 ,只是有些散乱 .我常常在想 :能不能把这些“个例”加以整理 ,编写成富有探究价值的“案例” ,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并运用它开展探究教学 ,倘能如此 ,那么“案例”不就成了取之于学生又用学生的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 ,探究教学的途径不就得到了很好的拓宽 ?近年来 ,特别是来到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学科教学 (数学 )教育硕士以后 ,我在这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并喜见成效 .现…  相似文献   

6.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和做实验,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我想,学生一定会学得更好。于是,我对《找石头》这一课作了如下设计和实施。第一部分:“众里挑一”找石头师: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这节课呀,咱们来做一个找石头的游戏好吗?生:好。师:每个同学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石头,待会儿,我要把大家的石头放在一起,看你能不能迅速地把自己的石头找回来。生:(学生很快完成任务)(评析:这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好自己手中的石头,对石头在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感知。)第二部分:“探囊取物”摸石头师:请同学们把你最喜欢的一块石头放到每组的布袋里来…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能进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一次教学活动使我明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去探究、去思考、去尝试,最终会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最有可能进行思维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题,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的面积。第二天上课,我让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完成作业的体会。下面是这一片断的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8.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连忙从书包里翻出一本《我们爱科学》杂志说:“不信,你们看,这不是能吃的石头吗?”我走上前一看,上面果真有一篇标题为《能吃的石头》的文章。我扫了一眼内容,原来文章介绍的是盐。于是,我笑着说:“老师真傻,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呢?”同学们听了我的话,…  相似文献   

9.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探究学习是一种双重的学习过程。探索者对所研究的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探究过程的学习。”①而这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法,引导探究。这种方法的“一个极其明显的优点,是所有参加的人都要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②另外一个主要优点是它的灵活性,“学生不只是回答问题,而且也提出问题;不只是验证真理,实际上也是在寻求真理。”③再一个优点就是它“没有一个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这种做法能使探究学习在自由地探索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且消除他们害  相似文献   

10.
生命和石头     
我在生命的路上向前走着,遇到一个人,他手里抱着一块大石头。他说:“这是我年轻时犯过的一个错误。带着它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错。”又遇到一个蹒跚赶路的人,他怀里抱着许多小石块。他说:“这些石头是我经历的挫折。保留这些石头,是为了不重蹈覆辙。”我想,也许在人生路上人们必须背负自己的“过去”前行。于是,我赶忙捡起一块石头。石头一握在手中,立刻感受到了错误曾带给我的痛苦。我缓慢地前进着,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一块岩石上。看到我经过,老人微笑着说:“你希望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石头前进吗?没有人让你忘记过去,只是把它…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语文课程教学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其具体做法是 :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 ,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如教学《寓言两则》时 ,课前教师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 :“这节课老师让大家听两个…  相似文献   

12.
轻松驿站     
《职业技术》2005,(5):50-51
【职场寓言】叶与根的对话叶:我的葱郁、茂盛,是您默默无闻地用乳汁和心血浇灌、供养的结果。根:自己不奋斗,别人无论怎样帮助也是徒劳无益的。这么多年来,你搏风雨,斗严寒,耐酷暑,奋发进取,努力向上,我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叶感恩根。根祝福叶。【怡然自得】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瑞敏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  相似文献   

13.
黄老师让学生读“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猎狗发现了,跑过去,突然,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掉下来……”的句子,然后谈想法。“当它的孩子出现了麻烦,‘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它的第一反应。”一个学生如是说。黄老师一听,这和备课时的标准答案(说明老麻雀勇敢)相去甚远,但她很快镇静下来,立马作出“第一反应”:“你能让我和同学们更明白你所说的‘第一反应’吗?”“我可以举个事例吗?”“当然可以。”“昨天,我把试卷拿回家让爸爸签字,爸爸一看68分,第一反应就是给我屁股上贴了个‘大烧饼’!”学生诙谐地说:“第一反应不就是当时…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学习某个知识或是对某一部分、某一类型的问题进行练习时,就会出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一定的水平上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这时往往会使教师和学生迷感不解,教师埋怨学生“越学越糊涂”,学生恼怒自己学习政治课无长进,从而丧失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探究问题的勇气,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怎样解释这一种现象呢?心理学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就是在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时候,即在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练习或训练中期往往出现进步中的暂时停顿现象。如用曲线表示,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不  相似文献   

15.
开发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在于力求在教学设计中,使学生的学习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创设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的机会,并把这一机会设置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按照物理课堂教学规律,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分为:导课前的开发、探究过程的开发和课后设置的开发三种途径。1.导课前的开发。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正如爱因期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设计教学的起始就是导课,设立学生学习情景。这一阶段的课程资源开发重点是使教材知识“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17.
《趵突泉》第4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准确地写出了小泉眼三处冒泡的情景。在教学中,我把美术和音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提高他们感悟语言的能力。一、画一画让学生先读课文,划出描写三种小泉眼冒泡样子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画一画这三种样子(同时让三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黑板上三幅图画的评议意见,加以修改和补充,成为下面的三幅图画并附文字。(1)“不断”,“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2)“隔一会儿”,“十来个”,“好像你追我赶似的”。(3)“半天冒出一个”,“比较大”,“大多扁扁…  相似文献   

18.
王艳芳 《师道》2006,(1):39-39
我拿着一大叠绘画纸走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拔出钢笔套,一滴墨水不小心滴在一张绘画纸上。“哎呀,老师不小心将墨水滴在稿纸上了,这可怎么办?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老师,赶快重新换一张纸。”前排的小姑娘着急地说。“老师,赶快用粉笔把墨水吸掉!”一个小机灵鬼说着就要去找粉笔。哈哈!他们不知道这是我精心导演的小品。我马上接着说道:“在大家眼中,滴上墨水的纸就变成了一张废纸,就应该扔掉;而在老师眼中,它却可以成为一幅很美的图画,不信你们仔细看!”我侧着脸用嘴轻轻一吹,稿纸上凝重的那一团墨竟可以吹成树枝状,很有动感。孩子们…  相似文献   

19.
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定义是“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它的传播方向通常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里的关键是传播方向会改变。要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使学生弄懂是需要下一点功夫的。尽管课文上有“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得向上弯折”,“分币升高了”的实验,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做了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实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有这样一个说法: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种说法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怎样将这一理念贯串到每一堂课中去?那就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为此,我设计《看云识天气》教学活动预案时,注意如下几点:1、把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2、把教学设计由“传授知识”转向“探究活动”。3、把教学目的由“完成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识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