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鼻祖,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小说创作形式开辟了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推动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他的代表作《浮云》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始,从第一次运用言文一致的文体进行小说创作的意义上来说,其历史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该文以《浮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人公“内海文三”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周围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日本近代社会初期人们的内心生活以及作者的批判意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腐朽和兴衰荣枯,广阔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暴露了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相似文献   

3.
徐凤 《现代语文》2007,(4):86-87
作家创作小说的本意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小说《浮云》一时轰动日本文坛就是因为作品独特的主人公形象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本意,那么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他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给出特有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郭晓丽 《文教资料》2013,(18):15-17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其文论《小说总论》和长篇小说《浮云》影响深远。《小说总论》从"形"与"意"的关系入手,阐明了"意"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摹写的创作方法。《浮云》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近代小说,塑造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本文从二叶亭四迷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及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二叶亭四迷独具一格的写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二叶亭四迷小说《浮云》着力刻画了主人公内海文三从免官到失恋的整个过程。小说中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设置、叙述者的写作技巧和叙述视角,无不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而这一点正是由隐藏文本之后的作者的立场所决定。结合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背景,从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三者间的关系等叙事层面入手,对廓清《浮云》的文本构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林芙美子的小说《浮云》进行解读,从中可以透视作者的爱情观:即男人对爱情的追求往往是出于社会的需求,因此易变而自私,而女人对爱情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自然的需求,因此痴情而无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一朵浮云》中主要创作技巧象征手法和精神顿悟的分析,揭露爱尔兰社会瘫痪的现状,并通过精神顿悟充分展示出20世纪上半叶都柏林人的幻灭与疏离感。这两种创作手法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界面,使其带有浓厚的前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却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多种层面:既表现了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相统一的精神世界,又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同时,艺术形象和斗争策略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残雪的力作《苍老的浮云》中对省略号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省略号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而是蕴含着更多的修辞意味,主要表现在声音、动作的重复或延续乃至消失,意蕴深厚;情景、心情的描述或诉说,余韵无穷;话语、思维的跳脱或中断,透视心理;未尽之言,表现人物情态,内涵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联想和想象自由驰骋这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品读作品.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被广泛的应用于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论《一朵浮云》的风格翻译。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作者的独特标记,《一朵浮云》作为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现代短篇小说新起点之一,其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的选择独具特色。该文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一朵浮云》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翻译中达到最大风格对等的途径,有效且精准地保留作者风格。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苍老的浮云》中意象的解读,重点从意象的种类、意象与故事神秘氛围以及意象与人的精神挣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以此探寻残雪精神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这部小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作品中的神魔世界是世俗社会的幻化.故事情节是现实世态的巧妙组合,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世俗性和人情味。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和《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自我凝视”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引发我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4.
“酒色财气”构成了《金瓶梅》一书的重要情节内容,而卷首《四贪词》的观点与正文故事描述所表现的情趣出入甚大,说明作者对酒色财气肯定多于否定,这种不一致正反映出当时人们从圣贤崇拜转为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时代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医药广告集中了报纸广告中的主要特色,是我们研究近代广告业的重要史料。医药广告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及特点都极富时代特色,是广告史的发展轨迹,在近代中国广告史上有典型的意义,对当今广告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形象中倾注、糅合了丰富而深刻、细腻而动人的人格色彩。她们的身上凝聚了人们喜欢美好事物的质朴愿望,具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但更具有明清小说特有的市民化倾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反映女性时代悲剧命运,隐含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具有刻入骨髓的现实性人格色彩。  相似文献   

19.
《上海学》新年开篇一期名家新秀云集,看点颇多。  相似文献   

20.
《概论》课是本科阶段学时最长、学分最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效果的良莠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目前的《概论》课教学还存在着教材、学习主体、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新闻案例式、问题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