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四支歌     
一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二当代人刘晓雪作词、张振国谱曲的《戒酒歌》:“为了你的肾,为了你的胃,为你有个健康的心、肝、肺;为了你的家庭内和美,少喝一回是一回。为了你的健康少喝一杯,为了您的亲人少喝一杯。都说是人逢知已千杯少,危难时酒肉朋友见过谁?别指望,排扰解愁靠一醉,醒来时自己的痛苦还得自己背。说什么走熟酒场才能走官场?说什么酒喝透了经济才腾飞?说什么人生得意之时须尽欢?要当心乐极会生悲!似这般逢场作戏何时了?别忘了妻儿老小倚门盼君归。” 三《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足食又思衣。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衾冷便思妻。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有妻有儿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四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所写的《好了歌》:“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疾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其实,还是林则徐讲的一段话颇有道理:“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干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18日)  相似文献   

2.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当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意足,更是南柯一梦西。(选自《  相似文献   

3.
【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如何对待欲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请以“欲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你的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神话、寓言,等等。[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话题中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4.
锁住贪欲     
正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世人如何不心安,只因放纵了欲望。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可见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丧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相似文献   

5.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 世人不心安,只因放纵的欲望.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相似文献   

6.
锁住贪欲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世人为何不心安,只因放纵了欲望.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相似文献   

7.
读了林志坚同志的《(劝学)中的几处瑕疵》(《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以下简称“林文”)一文,觉得有两处不妥。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愚见,供读者参考。一、“思”与“终日而思”林文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一句,是“为了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完全否定了求思的作用”,进而推出苟子是否定“思”的,而孔子是肯定“思”的。这显然是对此句中的“思”字意思的曲解,也是对苟子、孔子的误解。单是“思”字,有思考、思索之意,但没有修饰、限制的词语,是不能肯定其是褒还是贬的。而此句中的“思”字,前面有“终日…  相似文献   

8.
第四个修养 :修养自律和克已 ,以远大的目标来抵御诱惑 ,以坚定、强烈的道德感和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市场经济具有诱惑力 ,能够刺激人的贪欲。江主席曾经讲过 ,领导干部要过好三关 ,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我们必须清楚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明清时代有一个笔记小说叫《解人颐》 ,其中就把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 ,又愁娇容美貌妻。娶得娇妻生下子 ,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下骡和马 ,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 ,…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女性诗人可以溯源至上古时期。《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音初”篇以涂山氏之女所作“候人兮猗”歌为南音之始,又以有娀氏二佚女的“燕燕往飞”歌为北音之始。《论语·泰伯》“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一句记载周武王十位贤人中有一位女性,从一个侧面看出古代女性的政治才能。《世说新语·贤媛》篇记叙汉魏晋女性如王昭君、班姬、许允妇、山涛妻韩氏、贾充妻李氏、谢道韫等品德、谋略、气度与文学方面的轶事,可窥古代女性文人充盈的家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文素养。钟嵘《诗品·序》谓:“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0.
【文题】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  相似文献   

11.
“人生十乐”——知足常乐、天伦之乐、运动之乐、助人为乐、忘年之乐、忍让之乐、宽容之乐、读书之乐、想象之乐、平静之乐……人生“十乐”,不但可愉悦精神,充实生活,豁达心胸,且可调节情绪,清静无比,增加强体质,益寿延年。——摘自《人生十乐》在这“人生十乐”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知足常乐”,一个人只有以“感恩”的心态去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他才会体味到“天伦之乐、运动之乐、助人为乐、忘年之乐、忍让之乐、宽容之乐、读书之乐、想象之乐、平静之乐”,甚至更多的乐趣,比如“工作之乐”。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06,(7):74-74,71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日:“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相似文献   

13.
柳永词《定风波》:“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无那”是什么意思呢?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解释是“无那,无聊”。顾炎武《日知录》说“那”字是奈何的合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开篇和结尾的两处提到了“妻”:“……妻在屋里拍着閠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妻”指谁?有关教参书中引有这样的话:“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回忆当时的情况……”这就很容易使人以为朱自清在《荷》文中  相似文献   

15.
【赏析】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便是如此。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序文一下笔就对天地、人生作出了哲理思辩:天地、逆旅,光阴如梭。而人这个生命的个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是学古人“秉烛夜游”,文人雅士“会桃李之芳园”,畅叙“天伦之乐事”,摆设“琼筵”,借“飞羽  相似文献   

16.
<正>“葱包桧儿!谁要吃葱包桧儿!一口吃掉秦桧这个小人!”大家在西湖边春游时,正在草地上分享午餐,小路对着同学们吆喝起来。“什么是小人啊?”“小不点儿”发问。这下引发了一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大探讨。大家首先请出了孔子之孙子思。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中庸》里写道: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相似文献   

17.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在讲述孔子时说:“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后面又接着说:“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  相似文献   

18.
唐代杜佑《通典·乐序》提到:"夫音生于人心,心惨则哀,心舒则音和。然人心复因音之哀,和而舒、惨"。同样地,我们平时所闻熟悉的民歌,它的创作均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用最通俗的话来说,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音乐,而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音乐又反过来使听众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诗经·王风·大车》之诗义,古今学者解说纷纭。本文综合古今有代表性的七说,从古人称谓习惯、古代车服制度、诗中约誓之辞、春秋时期婚恋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七说中“征夫思妻”说最为可信,《诗序》首句所言“刺周大夫也”,乃推本之论,与《诗传孔氏传》所言“周人行役而讯其室家”的解说并不矛盾,只是说诗角度不同而已。而“序首”之下文字,恐为东汉时人附会,所谓“男女淫奔”之说,实不足凭  相似文献   

20.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诚然,李密《陈情表》一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那么《陈情表》一文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