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3.
文论:古今歧义,审美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在今天就是文学论、文章论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论作如此理解,就有削足适履之嫌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文学论、文章论,而是包括文学论、文章论在内的审美论、形式论或文化论,其涵义比今天要宽泛得多。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文”这个古老范畴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要有真正的了解,要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才能说得清楚。 一、“文”比“文学”、“文章”古老而涵义宽泛 “文”是中国古代使用很普遍的一个审美范畴,其  相似文献   

4.
金泽荣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与散文,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对他的文学范畴论、创作审美论、批评鉴赏论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东方文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论述可以分为两派,“主”气论和“次”气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代汉语含义的朦胧多义和古代的文论家使用术语的不规范以及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在内容上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它们都是可以并存互济的。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论走进当代文论研究界的当务之急,走进当代的关键,在于必须找出古今论的联结点。“原人文学论”是古今文论的联结点,因为此命题与当代文论中的“文学即人学”相通不悖,二者共揭示了古今文学皆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包括汉诗论、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戏剧论、物语论在内的日本古代文论,从中国古典文论的引进、套用和初步消化,到中国文论的吸收、利用和主体性的确立,再到理论的成熟及对中国文论的跨越,经历了一千年的历史流变,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五大基本论题。一是"慰"论的文学功能论,将心理情感的慰藉作用作为文学的根本功能;二是"幽玄"的审美形态论,把超现实的幽深、神秘、暧昧模糊、间接,作为最高的审美形态;三是"物哀"及"知物哀"的审美感兴论,把激发与打动超越社会功利道德的纯粹人情,作为审美感兴之所在;四是"寂"的审美态度论,提倡观"寂色"、听"寂声"、修"寂心",以此作为诗人作家的审美境界;五是"物纷"创作方法论,提倡如实地、原生态地呈现人间生活的全部纷然复杂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日本古代文论既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西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于《猫》一文主题思想的解读,素来争议颇多,但基本都可归为“动物弱小论”.《猫》是一篇深刻反省人性、批判人性的散文.对三只猫命运的情感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灵魂的直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为读者人性的自我修缮提供了示范.其主题思想应该定位到“人性批判论”,而不是“动物弱小论”.  相似文献   

10.
“文法论”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写作理论之一。尚“简要”、崇“格局”、重“技法”是它的基本特征。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文律论、格局论和技法论。现代写作学“三论”(规律论、模式论和技巧论)是“文法论”的“绵延”.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理念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厚而清”的艺术理念,既是浙、常词学旨趣的整合,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的整合,更是陶潜情结的转移印证。“厚而清”词说的哲学基础是理学,自蕴着求新变的机制,既是道德本心的象征,也是存养工夫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刘熙载在人文合一中尤重人品、在“道艺合一”中尤重“知道”的道德批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刘熙载的论词主张以品格论为核心。品格论可概括为 4个方面 :第一 ,“论词莫先于品” ;第二 ,词品“莫要于有关系” ;第三 ,词品本于人品 ;第四 ,苏、辛词品格最高。品格论密切了词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进一步把词推向了言志抒怀的轨道。它的局限性是 :否定柔情词时表现出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轻视词的艺术特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通常分期,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系统、概括又具体、详尽地梳理并缕述了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实在进展,对其成就及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回顾和反思,对其中有重要贡献的作家和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进行了撮要的介绍和精简的评价,最后在“简短结语”中提出三点思考意见:第一,“范畴论”问题,未能彻底厘清,从而留下严重后患;第二,因为散文范畴的泛化,散文的特征论、创作论、批评与鉴赏论等均无从着手;第三,中国古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完成散文文体的净化应勇敢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的词品说及其生成的学术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词品说,是一个意义非常丰富的理论见解,在正变观上修正了婉约为正的传统偏见;在创作论上主张自出机杼,反对雕琢刻划;在人品与词品的关系问题上,要求以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品词的标准,暴露出他在艺术见解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永州八记”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永州八记”多角度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情与景完美融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从而奠定了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少奇把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视为"全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剖析其理论准备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理论上的"深造与把握"是理论准备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中国化,是理论准备的关键;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准备的飞跃,毛泽东思想为党在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理论准备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17.
?韩柳文研究法?一书,寄托了林纾为古文保存精华的理想,体现了他在文法与鉴赏两大版块突出的理论成就。文法论,是古文创作的技法理论:立意上,崇尚意在笔先、忌露贵掩;结构上,追求关合照应,制局有法;用字上,讲究锻炼字眼,因字见义。鉴赏论,是古文阅读与批评理论,主要表现为对揣摩创作心理和“博观”、对比等鉴赏方法的运用。?韩柳文研究法?是林纾古文理论的实践,问世后也备受关注,梳理其中文学思想,于文学写作、文学欣赏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之《史传》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从文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贬抑的观点,似嫌片面;从史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赞许的观点,则显得公允。这是因为,探讨史书编撰理论是刘勰撰写《史传》篇的初衷,总结"史传"的文体写作理论是《史传》篇的既定目标,适应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工作发展需要是《史传》篇的宗旨。《史传》篇作为一篇史学专论,它应当全面地论述历史著作的编撰问题,而不该仅仅"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复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经典之作。同时,这位文学家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专家。《四声实验录》用实验仪器研究汉语声调;《中国文法通论》独创文法新格局;《宋元以来俗字谱》推动汉字简化,刘复这三部著作在中国语言文字历史上有着开拓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