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流程看作一条“线”,那么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就可以看作一个个“点”。数学教学就是由这样许多个“点”聚变而成,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点”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惟有下“点”上功夫,才能使数学教学更有“优点”或更具“亮点”。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灵活运用“点化”艺术呢?下面笔就结合杨绘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六册第81-85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教师讲故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奶奶今年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了,但她只过了19个生日,而老奶奶的孙子今年21岁但他已经过了20个生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老奶奶没有她的孙子过的生日多呢?2.学生回答。3.揭示课题。师:这是一个关于年月日的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二、学习新课1.小组比赛回答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哪几个月是31天?(3)哪几个月是30天?(4)2月有多少天?(5)今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6)你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课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课尾”教学能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存”的境界,那么这就是堂圆满成功的教学,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几个成功的“课尾”教学设计,或多或少地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在“课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尾”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数学知识、活动、游戏等,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达到会学不如乐学的境界。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课尾”是如下设计的:师:同学们,现在有一个顽固的数142857。他顽固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4.
【愉快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能很快说出自己的生日吗?你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学生纷纷举手,教师点名抽答)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年、月、日”与大家都有关系,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好。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生日歌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聪聪说他的生日是12月,在冬季出生的.  相似文献   

6.
赵静  谢毅 《山东教育》2003,(16):45-45
按照科学的逻辑,还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展开学习,是数学教育界长期讨论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后者。下面就人教版教材《认识钟表一课,谈一下教学体会。现在的孩子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认表的经验了,而且孩子间的差异很大。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呢?首先来看一段教学纪实:师:(把一块电子表放到投影上)现在是几点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拿出机械表)电子表你已经认识了,这种表呢生:(七嘴八舌)我认识!师:是吗?那么,我拨一个时刻,考考这些认识的同学行吗?(师拨整时和半时…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中创设学习背景。但事实上,教师在考虑学生学习背景时,却往往是从数学的逻辑关系出发,或者不切实际地设置一个悬念,以求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学习背景,思维含量低,缺乏情感因素,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有些教师常常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小明今年12岁了,但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每个学生每年只过一次生日,从来没有听说四年…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六册第81-85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欣赏音乐。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好吗?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多媒体播放《生日歌》,师生共同欣赏。)2.提问激趣。(1)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年月日)(2)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意图:欣赏熟悉的歌曲,说说自己的生日,既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3.设疑揭题。(1)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和过的生日的个数是一样的。但是有个同学却说:(多媒体播放)…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心中一定会充满幸福和自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学生回答:1949年10月1日.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呢?学生回答:1921年7月1日.(评)加强思想教育,贵在渗透,不是随意凑合,牵强附会,脱离教材空洞说教.这里的导语及设问把爱党、爱祖国的教育非常巧妙结合进行.教师再进一步地提问:你们自己的出生日呢?学生回答:……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多长时间是年吗?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学生初步体会;“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是一年”;“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是一年”;“从这个月的一日到下个月的一日是一个月”;“从今天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生动活泼的写作指导课,教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教师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将这节课的内容成功地教给了学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教学片段教师在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谈话交流氛围后,引入了下面的故事。师:同学们都知道莫泊桑吗?(教师笑问,举手的同学很多。)生:他是法国作家。生:他是《羊脂球》的作者,还写过《项链》。师:看来同学们的阅读面非常广,都读过这些书吗?(很多同学点头)文章写得好不好?(教师惊喜地问)生:写得很感人、很好……(学生齐说)师: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么一位伟大的作家是怎…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而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而:“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例2。一、再现生活,揭示规律课件(播放):钟声。师:刚才钟声响了几次?(6次)如果每响一次打一个点,要打几个点?(6个点)其中有几个间隔?(5个)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师:进入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是我最高兴的事,而令我更高兴的是今天是我们班王强的生日。我们该怎么做呢?生:我提议大家一起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好吗?(学生齐答:好。)师: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唱起来吧!(全班结合课件活动。)师:为王强唱过了生日快乐歌,我还想知道你们的生日,能告诉我吗?生:我的生日是1993年6月15日。生:我是1992年3月6日出生的。……师:在你们刚才告诉我生日的时候,你们无意当中说到了3个时间单位,知道是什么吗?生:年、月、日。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一些知识(板书)。【评:在授课之初,…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来看一段表演。有请两位神秘人物上场,大家欢迎!(学生热烈鼓掌。两位神秘人物分别拿着大碗依次表演“吃水粉”,学生瞪大眼睛观看,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笑声。表演完毕,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送表演者回到座位。)师: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哑剧”。)师:是啊,哑剧是无声的艺术。表演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来传达心中的喜怒哀乐,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那么,我们班两位“滑稽大师”表演的是什么内容?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刻?(学生纷纷说是吃粉,并且描述他…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与我们教师教学设计不同步的“插曲”,这就是课堂生成超过了课前预设。在学生生成的各种状况中,教师只要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能够与生成共舞。在执教《灰雀》一课中就产生了有趣的一幕,让我感慨颇多。师:同学们,这只灰雀的确漂亮,列宁先生也非常喜欢它。它到底哪里去了呢?(抛给学生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找到学生认识的“闪光点”,以便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1:飞到别的地方去了。生2:可能是让猎人捕走了。生3:是让小男孩给捉去了。……(面对踊跃发言的学生,我有些暗自着急,学…  相似文献   

16.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左右”的一个教学片段为(课前老师组织学生听由电脑领唱的儿歌《小星星》,送每个学生一颗小星星)师:小朋友们,《小星星》的歌好听吗?(好听!)你们喜欢小星星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我们一起把小星星贴在自己右手的手背上,好吗? (学生进行贴小星星活动时,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师:你的小星星贴在你的哪只手上?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许多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课堂中能灵活采取“对话”的形式,实施对话教学,体现“对话”的精神与原则。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对话教学操作层面上显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适应和恰当地把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前不久,笔者看到这么一个案例,让人茅塞顿开。教学案例(《鸬鹚》一课教学片断)生:天色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一句“只留下一条淡淡的水痕”呢﹖师:稍加思索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明白,请大家…  相似文献   

18.
有位教师在即将结束《比例的意义》教学时,紧扣课题杀了个“回马枪”。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4/6=2/3,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它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师:怎样读? 师:我们在前面学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义? 这一设问,就像投入学生思维之河中的石块,激起了阵阵涟漪……生:表示比的基本性质。生: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师:如果等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散时,是什么意思?(是4与6的比值。) 师:等号前后都看作分数时,  相似文献   

19.
我先后两次教《雨点》一课,同样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因调整了教学策略,前后教学效果迥然不同,教学片断如下片断一师: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干什么?生:睡觉(生齐答,师板书)。师:池塘是平静的,一点波纹也没有,所以读“睡觉一词应轻些还是重些?生:轻些(齐答)。师:谁来试着读第一句?(生练读)雨点又落进哪里呢?生:雨点落进小溪里。师:雨点在小溪里干什么呀?生:散步(生齐答,师板书)。师:我们散步时是悠闲自得的,轻松舒适的,所以“散步”一词应读得轻缓一点,谁来试着读第二句?(学生练读第二句)片断二师:(全身贴满了五彩的小雨点)雨点姐姐带你们(点…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三次执教新世纪《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的细微差异,使我对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感悟,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商榷。课例一:师:同学们记得第一单元学过哪一对数学好朋友?生:因数和倍数。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有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吗?(生分别找出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生: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12师:请问这两个集合圈(指右图)的中间部分填什么?是什么意思?(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生:填12和18共同的因数,是1、2、3、6,叫公因数。师:12和18的公因数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