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对当前两种典型观点的批判观点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单位时间,也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量越多,教学就越有效。这种"效率本位"的教育观,实际上是对"人作为目的自身"最高尊严的挑战,是把学生作为"容器",任意填塞外部规定的有一定量的要求的货物(知识)。这种基于对技术的崇拜导致的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把制度、计划、秩序、组织形式等等视为教育的法宝,而把"人类精神",尤其是人的自由践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观点二:学生考试成绩好就  相似文献   

2.
化学新课程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以"知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纬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学科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等等,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离不开化学实验.  相似文献   

3.
樊瑛 《考试周刊》2015,(6):54-55
<正>一、学习资料的来源对概念学习的影响1.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积累了一些与概念有关的原始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从而促使学生认识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11到20各数》这一课时,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前面学习《认识10》的时候已经初步感知了计算单位"十",但是这样的认识仅仅是教师告知学生,学生表面上的接纳,并没有真正理解计数单位"十"的作  相似文献   

4.
学习三类"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认识"中的某一知识后,学生的作业、考卷中常会出现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应对"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三类"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进行调研和实践,试图寻找提高"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共同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法律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司法解释也基本上没有涉及。虽然理论学界对此有所探讨,但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且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形成通说。本文对新《公司法》颁布引发的单位犯罪中“单位”的界定问题、单位与内部人员是否可以构成共同犯罪问题以及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等等共同犯罪中几个新的问题作了深入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单位"1"通常蕴藏在各种各样的应用题中。它可以是一张饼、一个苹果,还可以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只有找准了单位"1",学生才能正确进行乘除法运算。  相似文献   

7.
学生找不对单位"1",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题中抽象的分率和具体数量对应上发生了混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要多下功夫,让学生做到读题后立即就知道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当学生完全熟练后再进行复杂韵分数应用题的学习。此文中的实例含有两层比较关系:一层是相差关系,一层是倍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并非白纸一张,这时提取学生的原始经验极为重要,即便有些是道听途说的浅陋认识,但它们也能构成表象的"底片",只需要通过测量、对比、操作进行修正完善,则可以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和准确量感。  相似文献   

9.
一、在"数数"中沟通1援数整数。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条师:如果这个纸条用1表示,那么下面的纸条可以用几表示?师:你怎么确定它是5呢?(用1一个个地数)师:1在这起了什么作用?师:1在这里起了一个单位的作用,有了计数单位"1",可以数出无数的整数。2.数分数,沟通联系。师:如果下面的纸条表示单位"1",估计一下,上面的纸条表示多少呢?学生估计后出示结果:把下面的纸条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5。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既应研究怎样"教好",也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研究方法、明确其逻辑关系、认识其重要作用、熟悉其一般途径.这一点,也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相关教育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物理实验法、观察比较法、复杂问题简单法、比值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理论推理法、等效代替法、发现法、掌握学习法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非要将这些方法的名称与相关术语告知学生,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并理解其基本含义,对于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位是mol·(L·min)-1或mol·(L·s)-1。"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都会这样简单明晰地给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至于教师在教学中也常会过于简明直接地告之学生这一概念。但任何概念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任何定义都有其规定的合理性,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只顾自己"教",则  相似文献   

12.
奖状通常是颁发给学习成绩优秀、表现优异的学生,而我在班里设立了"特别奖",是颁发给特别的学生——那些犯了错误后,认识到自己错误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改正错误的学生,和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我觉得,这些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我设计的所谓"特别奖",可是丰富多彩:有"懂事奖"、"友情奖"、"诚实奖"、"爱心奖"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分数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而临时创建了中间概念单位"1"。单位"1"的引进确实让分数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但也带来了新问题,究竟何为单位"1"?单位"1"与自然数"1"有什么关系?教材未做详尽解释,学生即使翻遍参考书,也没有解开疑问。  相似文献   

14.
李镇西 《班主任》2012,(5):63-65
正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关于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15.
如何确定单位"1"?很多老师教给学生一些"窍门",如:"是""比""占""相当于"等字词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我认为用这种方法不一定可靠,比如:"女生人数的五分之四是男生人数。"这里就不能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而应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不要片面地用个别词语去套,而要根据题意确定标准量,否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单位"1"的真正含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确定标准量,要学会对  相似文献   

16.
正五年级上册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统计》单元变更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单元,内容同样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如何把握教材的变化,挖掘这"旧貌"中孕育的"新颜",进而往"旧瓶"中注入"新酒",将"旧内容"上出"新思路",对于践行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教材内容变化的分析1.素材选择的不同关于学习载体,新旧两版教材都注重从学生已  相似文献   

17.
单位化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是重要数学思想.其核心是"确定'谁'是单位"并通过"操作单位"解决问题.单位化思想贯穿小学数学始终,但对除法学习的价值被忽视.包含除的本质就是单位化,即数出"被除数里有多少个除数",同样地等分除也蕴含单位化思想.二者是除法的基本模型,不可顾此失彼.除法意义教学要设计"较复杂的平均分情境",对比分析等分除与包含除的异同,将包含除运用到分数认识与分数除法中.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就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话题。怕写作文成了学生的"顽疾"。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设计了种种的教学方案,如以文体为单位逐一训练的教学体系,以写作知识为序的训练体系等等。这些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文教学,展示了作文教改的成绩,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奈地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冷漠态度依旧,作文教学在无形之中再次走上了传统的套路:仍然强调学生从读文章中自己领悟,强调学生的"自然生长",缺乏长久、具体的作文训练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能成功吗?""我失败了怎么办?""我行不行啊?"……在排球训练中,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的孩子。尤其表现在排球训练中,运动员提不起精神,害怕,吃不起挫折等等,它严重阻碍着训练的质量,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很"受伤",而且是"内伤"。为什么是"内伤"呢?因为这些困扰都来源于学生的内心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心理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效果较好。1.理解本质——在理解分数的意义中找准单位"1"的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白哪个量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哪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如:红花是黄花朵数的5/7,是把黄花的朵数平均分成7份,红花的朵数相当于这样的5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单位"1"的量。2.挖掘补充——在补充扩句中找准单位"1"的量。分数应用题中一些关键句子没有明确告诉"谁"的几分之几,隐去了单位"1"的量,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分析并补充。如:工地运来500吨沙子,用去了2/5,需要扩充为"用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