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  相似文献   

2.
我叫皇晓东,是湖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12年前,我主动申请担任学生辅导员,当时许多人劝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当什么辅导员?”我的回答很简单:“没办法,就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做老师要将心比心,我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与困惑“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陶先生最珍爱孩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崇尚创造、勇于开拓,是我国创造教育的伟大先驱。他研究总结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今的教学,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让真实、朴实的语文课精彩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出精彩的好课,是许多语文老师的追求。近两年,当大家对课改理念由外在形式的模仿进入内在实质的追求时,“精彩的语文课”已和“虚假”、“热闹”无缘,小语界如今吹起了追求真实、朴实的清新之风。这较之课改初期追求“浮华”、“热闹”来说,  相似文献   

5.
课文导入,好似课的“第一锤”,应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为了吸引学生,很多教师会在“第一锤”上下功夫,尤其是公开课,谁都想一“亮相”就技惊四座。因此,教师对导入新课可谓煞费苦心。但所有的导人都只是“开始”前的“预热”,应当简洁明了,如果设计过于冗长、环节繁杂,就变成了华丽而臃肿的“虎头”,浪费有效教学时间。  相似文献   

6.
侯守峰 《现代语文》2011,(3):135-136
前几日,笔者上作文公开课《记叙文的开头》,发下一个预习学案,要求所教的高三学生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修改给出的作文开头。该开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为了要上一堂选学课文《鲸》,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有新意的方案。无奈之际,突然"灵光一闪":何不把这堂课交给学生?有了"偷懒"的好主意,我"愁眉苦脸"地对召集来的七八个得意门生说:"老师这回惨了,这篇《鲸》不知该怎么上?  相似文献   

9.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很多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优美插图,这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它,灵活地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这学期学校组织了校内的公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看到:老师已经能从台上走下来,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一改已往老师把持整个课堂的现象。靠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多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多了,发表不同意见的声音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多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大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师比较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下午放学,我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学生正在等着我布置作业。一个学生说话了:“每个生字写两遍,后面组个词,再让好朋友听写一遍。是吗?魏老师?”我发现学生的脸上都没有一丝高兴之意。看来,我日复一日固定不变的作业布置模式已经让孩子们厌倦了。一丝愧疚涌上心头,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那你们想怎么写呢?”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回家读读课文就行了,因为我已经会写生字了。”  相似文献   

12.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引入过多热闹而喧哗的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少于思考和缺乏挖掘。对此,教师应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从简洁的教学情境、简朴的教学方法、真诚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来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朴实而精彩。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们在识字教学上形成了一套机械的程式,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逐字拼读音节,分析字形,生字联词……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朴实,便是质朴实在。纵观当今课堂,花里胡哨的较多,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效果不好。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许多毫无意义的生活情境;为了挖掘方法的多样化,一个劲儿地启发学生想“怪招”;为了体现合作探究,动不动就来个小组讨论……种种举措,美其名日:走进新课程。而实际上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到底有多少提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陈凤珠 《教学随笔》2009,(11):10-10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些公开课课堂呈现出谜人景观:情景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探究活动“花样百出”,反思这些热闹的场面,却有一种空虚、不真实的感受。热闹过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是很多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曾经听过两节公开课。 第一节课,老师首先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一男生自告奋勇,一开始读得倒也比较流畅,可后来不知是由于紧张还是生疏的缘故,慢慢地竟有些结巴起来,老师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周围同学也发出了一阵阵的唏嘘声。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及收集资料等学法,展开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新课改体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实现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透过“浮华”,我们发现有些“美丽课堂”被虚夸、浮躁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朴实,离语文倡导的“文”也越来越远了,这就违背了课改的宗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与困惑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陶先生最珍爱孩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崇尚创造、勇于开拓,是我国创造教育的伟大先驱。他研究总结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今的  相似文献   

19.
对白片断一:“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节公开课现场,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们在场,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掌声。感受与体会: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是师生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爱心交流,而不是让学生依附于教师,做只会听话的人。教育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的潜能,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20.
“老师,他在偷看书。”这是我几次在公开课上听到的一个个稚嫩的声音。 看书,不好吗?学生看书,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非要加个“偷”字?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上课不看书,干什么?后来在和一些老师交流中了解到,原来,我们的老师与学生有这样一些约定:上课时你们不要看书……上课时,没有让你们看书,你们就不要看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