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德人格决定和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本文从探讨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意义出发,提出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道德人格极其修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教师的道德人格具有较高的格位特征,是人格与师格的统一。教师的人格修养应当注重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遵循审美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终极追寻是培养道德人格。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是动态建构的过程,体现为由外而内、由低向高的依次递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是基础,教养是外显、情操是内核、理想是动力。  相似文献   

4.
教师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现代教师人格形象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马加爵以一种极端血腥的方式“一举成名天下知”以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一个“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师生面前的好学生,村民眼中的好青年”,一夜之间成了屠戮四名同学、毁坏五个家庭的恶魔,这种巨变难免让人目瞪口呆,更使教育者深深感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人格的完美与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处于同等地位,不应有偏颇;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林明 《化学教学》2006,(11):14-16
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其完善,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有优秀的内在素质,又有良好的外观形象,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泛的学科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时俱进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观形象五个方面论述教师的良好形象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要弄清道德人格美 ,首先必须弄清人格、道德人格、人格美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人格是一个具有较宽泛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人格 ,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即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 ,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表现 ,是个体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尊严 ,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道德品质及品格的总和。人格与美总是密切相联的。美是人格的需要 ,美是人格的光辉。美的人格是和谐的人格 ,正是在这种和谐中 ,人格的智慧、力量和道德情操才得到了升华。人格若缺少了美 ,便是一个不健全、不健康、不道德的人格。因此可…  相似文献   

9.
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的榜样和引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有些教师经受不住诱惑,出现思想徘徊、业务生疏、师德败坏的现象。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教师人格形象的自我完善王冬云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正如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加里宁《沦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相似文献   

11.
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是以"期望+责任+爱"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它比一般的个体期望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在于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居所,以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通过师生对话与交往,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回归学生的话语系统,实现师生关系的融通.心理契约建构的根本在于爱的畅通无阻,爱可以迟到但永远不能缺席,爱应行使对现代教育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fter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presents a first attempt to link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ith a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Employing a sampl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course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s redesigned to deliberately teach counselling techniques as a means of stimulating ego and mor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positive shifts on both the Loevinger test of ego development and Kohlberg post‐conventional moral maturity using the Rest, Defining Issues Test.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s detailed.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adopt a developmental framework for both goals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过程是由师、生、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衡将会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最终效果。因此,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话型师生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它的提出适应了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也将是今后教育法律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21世纪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模式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人文观和正确的学生观;改革现行德育体制中的不利师生“对话”的因素;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要在交往、合作中实现师生问“对话”。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道德人格异化现象.回首故往,中国乃道德礼仪之邦,儒家的理想人格更是强调重德精神.通过分析儒家理想人格,吸取其精髓部分,为当代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高校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试从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德育对培养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作用、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种无形的但又是强大的力量;当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远不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一般职业道德的共同属性外,还要有其自身特殊的规范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德育对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具有影响方式的内隐性与间接性、影响过程的渗透性与无意性、影响途径的开放性与广泛性等特征。隐性德育对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认知的导向功能、行为的规范功能、情感的激励功能和美感的陶冶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Coaching for increased teacher efficacy (both instructional and self) has been an essential component to various educational reforms such as No Child Left Behind; Reading First projects and Early Reading First Projects. Those seeking to improve teacher performance leading to enhanced student outcomes on various state assessments have also incorporated coaching into the methodolog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look at the linkage between hours spent coaching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for efficacy in content instruction and child achievements/outcom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seen in year one between the time coaches spent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s’ alphabet recognition scores. The coaching model for year one was one that focused coaching for instructional efficacy in specific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saw the coaches directly facilitate and support theory to practice. In year two and thre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Year two and three used a coaching model which was less specific in focus and increased time spent on site with teachers. The implications for coaching practice includes balancing time between four components to effective coaching; (1) instructing for specific content, (2) modeling techniques an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3) observing teacher practices and (4) consulting for ref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