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法报道在各地的晚报上几乎天天都有,而且数量和篇幅都有与日俱增的趋势。晚报大量登载政法类社会新闻的目的十分明显:增加报刊趣味性、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然而,由于“主旋律”意识不够,部分政法报道的选材、格调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政法报道的编辑、记者的全局意识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苏波 《新闻世界》2011,(7):38-39
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记者占据着主导地位,记者情绪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新闻活动的开展,所以新闻采写要做到不偏不倚,记者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增强移情和应变能力,把握好采访表情,发挥主动精神,让新闻报道做到公正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张春红 《记者摇篮》2009,(10):27-27
在市场经济渗透到方方面面的今天,许多人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是“朝闻暮看日相逢”。而更多的人“知其然”之后,更想“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经济类新闻具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常常见物不见人,以及涉及众多数据与一些专业抽象晦涩难懂的术语,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新闻记者常常照本宣科,稿件写出来,读者读完后,仍云山雾罩。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实现突围,走出差异化生存的路子,是报人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一年多来,《周口晚报》在时政新闻的采写中,努力探索立足亲民求差异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新鲜、简明”,是新闻采写的基本要求。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信息分析是引导我们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方法之一。信息是与新闻联系最紧  相似文献   

6.
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有人把理论修养称之为新闻工作者的立命之本。这个观点,深刻地道出了理论修养在诸项修养中的显著位置以及对作者素质的决定作用。新闻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其立场观点、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既要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现象,评判客观事物,采写出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如何让职工群众自觉地读报用报,从而保持企业报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企业报从业人员一直以来致力于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何让企业报在企业发展中有效地实现推动和引领的功能,也是很多企业领导者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报的作用,就要改变以往靠经验办报的思路,在继续重视新闻采编实践的同时,着重从观念上、认识上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大众传媒范畴,运用传播学理论,对新闻采编实践进行检讨和提升.  相似文献   

8.
象猫捉老鼠似的……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合众国际社最早发出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市遇刺的新闻,是记者梅里曼·史密斯在现场一个汽车上发回编辑部的。当时,作为一个记者,在这一重大的突发事变来临时,他象早有准备似的冲上去,观察、追问、记录……,不漏掉一个细节,当天他在汽车上、医院里和机场上,一连发回三次快讯。当天晚上,他又把事件的一幕幕场景写了一篇目击记《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后来成为一篇获奖作品。史密斯从一九四一年起任合众社采访白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角度出发写新闻要从为读者提供消息的角度出发,要善于从公告或会议中找新闻性强的东西,把它写成使读者感到新鲜的消息,读者就会欢迎。1979年11月,《解放日报》收到一条新闻,写的是上海市人民银行召开储蓄代办员会议,推动储蓄存款业务的开展,写了领导人的讲话,当年头十个月储蓄存款增长情况,几种主要副食品提价以后储蓄存款继续上升等等。编辑同志看了认为,这篇稿件是一个一般会议新闻,不会引起读者多大兴趣,是否采用很值得研究。但是,  相似文献   

10.
无孔不入的新闻触角一九一七年三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交的决定,在官方未公布以前,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是我国二十年代声名显赫的记者邵飘萍(1884—1926)。事件发生前的一天,邵飘萍正在国务院秘书办公室“闲坐”,忽然听到隔壁国务总理段祺瑞办公处有人打电话通知美国公使,说段祺瑞下午三点将赴美国使馆会晤公使。国务总理的外事活动,一般不是什么奇特的事件,由于邵飘萍平时对政治时局了如指掌,这个电话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国有企业实现“三年两目标”已到了冲刺阶段。同时也给我们的国企改革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有其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这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和摩擦。新与旧、前进与倒退、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贯穿于改革过程,使人们的观念不断发生裂变,产生种种困惑,所有这些无法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去做报道的。因此对记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写作,而是如何去思维。我们必须抛弃旧的思维定势,从单一化、表面化的报道中解脱出来,用创新思维对国企改  相似文献   

12.
徐晓敬小传:1999年与新闻业结缘,现为辽宁日报专题新闻部记者。曾荣获第四届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作品《紧急搜寻泰国鳄》获2005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已创刊25年的《银川晚报》用民生视角解读中心工作,以百姓语言传达政府关爱。反映民众呼声、服务百姓生活。它以贴近大众的政经报道影响社会,以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闻温暖社会,以观点鲜明的时事新闻引导社会,以  相似文献   

14.
“电灯辉煌”与“照常供电” 1948年11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关于开封解放后革命秩序逐渐建立的新闻,末尾一句这样写道:“入夜各繁盛街道电灯辉煌”.这里“电灯辉煌”一语失实.当时开封主要街道的电灯尚未完全修好,有的街道晚上还是一片黑暗。对此,新华社中原总分社专门向新华总社写了检讨,其中说:“人夜各繁盛街道电灯辉煌’,是总分社编辑部根据11月15日《开封日报》第一版市工商货款扶助普临电灯公司复业新闻中所称‘迅速修复市区路灯’一语编写的,以为既是迅速修复,大概已经修复,而且又夸大为‘电灯辉煌’,这是一种主观的臆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报道。严格来说,是造谣行为,完全不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则,是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态度,影响以至损害党的通讯社在群众中的威信.总分社编辑部已经进行严格检讨,希总社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15.
描写与叙述写人物通讯应该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种刻画应是生动深刻的形象描写,而不应该是一堆事件的罗列和堆砌。穆青、陆拂为写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初稿的第一小节有一长段叙述,介绍“老坚决”名字的由来:他在土改中如何坚决,反霸中如何用一条绳子捆上了十二个土匪……这些叙述象流水账一样,读起来很沉闷。作者在反复修改中进一步认识到,这篇通讯要着力描述“老坚决”营造防护林时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决劲”.而开头那一段长长的叙述象一条“前胡同”,把重要内容挡在后面,读者走  相似文献   

16.
1948年10月,正当我军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新华社党中央(当时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同志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敌人可能偷袭石家庄,窜扰西柏坡的中央机关,要求大家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原來,敌人得悉解放军主力部队当时都在远处作战,保定到石家庄一线我军比较空虚,石家庄实际上是座空城。西柏坡距石家庄不远,敌人偷袭石家庄威胁我中央机关。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情况后,一方面指示中央机关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一方面用两条新华社新闻导演了別具一格的“空城计”。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有很大的优势: 一是有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因为工厂就是小社会,小社会的各个部门都有新闻。如,本厂有个青工名叫黄文生,因患有尿毒症生命垂危。工厂为挽救他的生命,花费了大量资金。为此,我采写了一篇题为“东关水泥厂耗资十余万使青工黄文生死而复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内参,是我国党报特有的一种报道手段。新闻内参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手段将当时不宜公开报道的新闻素材制作成供有关方面领导、人员参阅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正日益进入鼎盛时期,新闻媒体与广大读者对科技成果及其报道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科技新闻报道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  相似文献   

20.
在已出版的新闻论著中,讲到新闻品种时,很少提到对比新闻。其实这一新闻形式早就存在,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颇受读者欢迎,充分显示出对比新闻的优势和魅力。所谓对比新闻,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实。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加以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展示出来,互相映衬,突出矛盾,明确是非,以此来表达主题思想。对比新闻写作的客观基础,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作者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寻找事物之间的种种异点。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同点,才能认识事物的共性;知道事物的相异点,才能区分事物之间不同的个性。作者对新闻事件和人物进行对比,既要注意到事物的个性,又要把握住事物的共性,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揭示其本质。从对比新闻的结构看,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比的根据,即进行对比的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