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关于此句,课后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相似文献   

2.
《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144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全文三段。首段总说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写天气的明洁、舟行的飘逸,从而点出游兴之浓烈。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风烟”二句,从大处着墨,写大自然之美景。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这是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净”、“共”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明快…  相似文献   

3.
张云 《留学生》2009,(3):61-63
家在严陵滩上住南宋文学家吴均在他的《与宋元思书》中,有一段堪称绝妙的文字:“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段文字脍炙人口。其中的富阳,是一个拥有着两干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秦时名富春.因流贯其中的富春江而得名,到了东晋,改名富阳。  相似文献   

4.
我们先看下边一段文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相似文献   

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往往陶醉于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激赏那些能够再现山水佳境的文字和绘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秀丽清新的山水小品。文章所写的是浙江自富阳至桐庐这一段富春江上的山水之美。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出游的美好环境:天气晴好,山光水色更加明净。这样,景物也才看得更为真切。“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则是说明作者是泛舟江上,心情闲适,不是匆匆赶路,而是流连山水。观景点是在江上舟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画境之中,也很自然地把我们引入了画境。“奇山异水,天下独  相似文献   

6.
冯渊 《高中生之友》2014,(Z2):56-63
正吴均《与朱元思书》这样描写富阳:"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896年冬天,浙江富阳风景独绝之地,郁达夫诞生。郁达夫的童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祖屋里。弄口有一条小石板路,直通富春江。在小学念书的时候,郁达夫老爱到江边上去玩。那里空气清  相似文献   

7.
《与朱元思书》全文仅1 44个字,作者却凭借高深的文字功夫,尺水兴波,将沿途所见写得摇曳多姿,令人向往。文中景、情、言三者兼美,值得反复体会。一、景美 作者描述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景色,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蔽之。作者笔下的“异水”,静则缥碧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碎石”,一览无余;动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静相间,让人既看到了富春江柔和明净的风姿,又以奔腾湍急的波涛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感。作者描写“奇山”,赋予群山以性格,“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足见其险;又写林深树茂,难见日月,愈见其幽;更有“泠泠作响”的…  相似文献   

8.
与朱元思书     
课内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嘤嘤成韵( ) 2.水皆缥碧( ) 3.鸢飞戾天( )( ) 4.泠泠作响(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猛浪若奔( ) 2.从流飘荡( ) 3.互相轩邈( )( ) 4.横柯上蔽( ) 5.自富阳至桐庐( ) 6.千转不穷( ) 7.好鸟相鸣( ) 8.急湍甚箭( ) 三、填空。《与朱无思书》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的文学家。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______________笔墨,描绘了一幅_________一画卷。四、阅读课文,完成问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  相似文献   

9.
(1)钓台去桐庐县城二十余里,桐庐去富阳县治九十里不足,自富阳溯江而上,坐小火轮三小时可达桐庐,再上则须坐帆船了。…………(2)桐庐县城,大约有三里路长,三千多烟灶,一二万居民,地在富春江西北岸,从前是皖  相似文献   

10.
《与朱元思书》一文,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一段沿岸百里的秀丽风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认真琢磨,这块“白璧”仍有“微瑕”,在于结构不照应。 正如课本“自读提示”所分析的:“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既然“第一段……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那么第二段就应先紧承“奇山”二  相似文献   

11.
梁吴均(469——526)《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景色,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幽美清丽的夏季山水图,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优秀作品。作者的自我形象跟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山山水水都染上了作者热  相似文献   

12.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是从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中摘录的一段。作者描绘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既然是美文,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味美。这是教学的重点。更多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文字到景色,又由景色回到文字,从而进入意境,领会作者的志趣,这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天山共色”是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一个句子。《与朱元思书》被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寥寥144字就描绘出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4.
吴均是南朝梁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工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札,时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失意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的仕途也不如意。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箩。”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也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吴均在这封信中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倦政治的放旷情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两句景语,大气包举,仅仅八个字就勾勒出清秋季节景致:天朗气清,作者登舟纵目…  相似文献   

15.
【我解读】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由于作者重在描述行旅所见,抒发自己的心志。所以它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对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以清词丽句来描绘美景。全文仅144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江山秀丽雄奇、灵动多姿的奇异美景,读来令人欣然神往。  相似文献   

16.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用骈体形式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录。《与朱元思书》运用简练传神、富有画韵的彩笔 ,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富春江上秀丽而雄奇的景色 ,读起来有同行亲见之感。文章采用总提分承的结构形式布局 ,构思缜密 ,意境清新。总写特征鲜明 ,分叙情韵悠长。文章第一段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 ,天山共色”。作品一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气晴朗、天山一色的美丽画卷 :烟雾完全消失 ,苍穹与青山融为一色。使人不禁想起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艺术境界。“从流飘荡、任意…  相似文献   

17.
上一学年,我有幸参加了省级的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回到学校,走进教室,别了四五天的学生很自然地鼓起了掌,我便乘机从口袋里取出红底黑字的“代表证”利索地挂于胸前,接着说:“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梁朝的吴均自富阳至桐庐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这几天,我在交流会上也是目不暇接,心潮激荡。下面我请四大组的同学围绕‘代表证’,写四则不同文体的片断作文,第一大组以‘代表证’为对象写一则说明文,第二大组以《老师佩上了代表证》为题写一则记叙文,第三大组  相似文献   

18.
元思姓氏考略马东震《与朱元思书》是篇脍炙人口的山水小品,为历代传诵。作者吴均通过书信形式,给他朋友朱(?)元思描绘了富阳至桐庐(现在属于杭州市)沿途的秀丽景色,仅以一百几十字,就将富春江的景色写全、写活、写透了,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可谓精妙绝伦...  相似文献   

19.
吴均以文名世,名在山水散文,而多以书札的形式出之。而《与朱元思书》就是他的优秀代表作。我们读到的是《书》的节文,但就其描山绘水而言,它浑然独立,自成整体。全文仅寥寥一百四十二字,着墨不多,却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景色,概括了富春江的美景,写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颇具清新俊逸的特色,使人读来悠然神往,宛如置身于那异水奇山之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全文共分三段。  相似文献   

20.
《与朱元思书》还是《与宋元思书》马东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与朱元思书》是篇除炙人口的山水小品,为历代传诵:作者吴均通过书信形式,给他的朋友朱(?)元思描绘了富阳至桐庐(现在均属于杭州市)沿途的秀丽景色,仅以一百几十字,就将富春江的景色写全、写活、写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