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吃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个焦点人物:木兰和她的母亲姚水芹.她们面临"城",铺陈开追寻幸福中的迷失和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魅力.这些文化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城市"的来历说开去.城市是由"城"和"市"两个概念组成的,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最早诞生的是"城".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城"本是又高又大的城墙,后来用高大的墙围起的地方叫"城",外面再围一圈就叫"郭",因此城是圈子,是出于政治目的建设起来的.有了城,便有了城乡差别,圈内人是城里人,圈外人是乡下人.城和乡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乡下新鲜的农产品要进城来,城里的工商业产品要到乡下去,它们之间交易的地点称为"市",因为是货物集中的地方,所以也称为"集"、"集市".交易的这一天人们要赶过去,称之为"赶集".后来商业活动频繁了,大家每天都要"赶集","市"就渐渐和"城"合为一体,形成"城市".这便是城市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于伟 《青年记者》2013,(24):19-20
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媒体人,应真正地走下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走到造城"大跃进"运动、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中的受害农民身边,走到他们心里。"被上楼"农民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媒体做了不少工作。但随着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个新的涉及者众多的弱势群体——"被上楼"农民群体产生了,除了网络上对一些极端个例进行传播外,  相似文献   

4.
春末夏初是辽宁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今天恰逢"国际档案日",在"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沈阳,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三次全国档案期刊会议的隆重召开,迎来了《中国档案》杂志及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期刊编辑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此,我谨代表辽宁省档案局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相似文献   

5.
<半边天>摄制组拍摄的20集打工妹纪录片<繁花>,给我启示和震撼.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电视片. 其意义和价值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 其一,<繁花>把镜头对准了打工妹,娓娓讲述她们真实的故事,这是在给历史创造者们以应有的地位,也是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它使我们进一步懂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它的现代变革、发展与财富积累,可以说主要是农民--包括两亿多打工的农民--创造的.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1周年.倘若说,是我国的农民用"小米加步枪"打下了江山,缔造了新中国的话,那么,又可以说主要是我国的农民进城,用辛劳和汗水成就了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其中,打工妹们的功劳是巨大的,她们与打工仔们一起托起了耸立世界的"中国制造"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继"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引起广泛关注之后,梁鸿花了两年的时间,又推出了另一长篇力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梁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随着作者调查的深入,她发现梁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写进梁庄的故事里.他们虽然散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却时刻牵扯着梁庄的血脉和神经,他们始终与梁庄的生活休戚相关.据此,作者又对梁庄的外出打工者们进行调查寻访,向我们呈现一个更完整的"梁庄".同时,我们也从外出打工者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让我们对自身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产生更清醒的认知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21世纪跃起的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毗邻而居的韩国,赶在中国与世界接轨前,展开了"拼经济,也要拼文化"的各项大业.在韩剧带起的"韩流"吹遍全亚洲的同时,韩国政府与民间花了18年时间倾力打造的"坡州出版城"(Paju Bookcity)成为了展现韩国国力和竞争力的另一重要范例.  相似文献   

8.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电视里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 '中国春晚'."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中国的大小城垣数以万计,它们形状各异,或圆或方.但辽宁东部却有一座堪称全世界独一无二、形为"八卦"的城垣,这就是坐落于辽宁省东部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古城——八卦城.更为神奇的是,这座八卦城还与天然太极图形紧密相联:八卦城位于浑江与哈达河交汇处,站在五女山上远眺,可以清楚看到两条河流依山而转,在山间婉蜒盘桓,形成天然的太极图形,而八卦城就建在这天然太极图的阳极中.  相似文献   

10.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呓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 《新闻实践》2007,(9):I0001-I0001
2007年8月8日,就像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饱含人文气息的寓意一样,在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纪念日这天,整个北京城都迫不及待地"舞动"起来了。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当数万双眼睛跟随鲜艳的国旗一起移动到旗杆顶端时,人们不约而同喊出心声:"奥运会,我们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12.
从第一期《龙港,告别农民城》(2010年12月17日)到最新一期《一个浙江农民的大电影》(2011年11月15日),每周二出版的《浙江日报·美丽乡村周刊》已出版37期.就像创刊词中写的那样,"美丽乡村"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探索如何突破传统的三农报道,开创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农业、农村、农民题材报道,致力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本世纪最后十几年里,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农民产业大军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变着中国农民的命运,改变了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国2015万家乡镇企业,吸纳了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纵横驰骋,建厂造城,逐步形成5万多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一本"作家版"的《中国农民调查》曾引起关注.我始终认为,比起中国作家,中国记者对国情应该有更深厚的积淀、更敏锐的思索和更准确的把握.那么,为什么不能写本"记者版"的《中国农民调查》呢?  相似文献   

15.
南昌市郊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位居全省第一.农民的"口袋"富起来了,怎样使"脑袋"也富起来呢?这是摆在郊区区委、区政府而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区委、区政府从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高度出发,以农户作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基地.1996年初制定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全区农户中推行家庭书库"123"工程,即倡导每户农家拥有1顶书橱,订阅2种以上报刊杂志,藏书300册.通过建立家庭书库来进一步引导农民求知、求富、求美、求乐.于是,我们郊区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在农村中广泛组织开展了一场建立家庭书库,引导农民致"富"的"123"工程活动.我们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毋椿田 《浙江档案》2001,(12):21-21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各项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归根结底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是农民,在新世纪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审美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本山现象"是中国电视界备受关注的文化景观之一.他征服了"春晚"、创造了电影票房、刷新了电视剧收视率.有人认为,在他的作品里,乡村不设防,农民不伪装,"他使得我们的文艺更加宽敞、自然、开放、亲民"①.但正因如此,驻足三思之后,本文欲从发展的角度对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喜剧审美提出一些建设性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建设农村图书市场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作为教育部2004年重点课题--"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中国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于2004年7月到四川省眉山市兴隆村和白虎村进行了100个样本的入户调查,回收问卷84份,其中涉及农村图书的有效问卷为82份,使我们能够在农民读者、出版行为、发行手段三个方面所获取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农村图书市场进行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记得三年前,有人邀请宜兴报加人农民报协会,我们至今没有同意加入。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敝报不是‘农民报”! 按理说,全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作为基层的一张县市报,编辑方针应该突出农村、农业、农民,把县市报办成“农民报”。那为什么宜兴报就要“例外”,公然宣称自己不是农民报呢? 当时,我们是这样认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城多差别来看,城乡互相溶合、互相渗透,城乡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于苏南地区多镇企业异军突起(故有“苏南模式”之称),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工业重要的补充,这不仅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大大加速了农村城多一体化的进程。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逐步“城市化”。以1987年为例,宜兴市职工年平均收人为1490元,而农民每人年均为715元。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