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西口"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以来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大量人口通过走“西口”迁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本文即以历史时期“西口”的变迁及走“西口”的人群构成为研究对象。认为“西口”最初指杀虎口,清中期后转移到归化城,在清末随着汉族人民出口范围的扩大而渐泛指。走“西口”的人群职业构成表现为多样化、性别结构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  相似文献   

2.
二人台艺术在发展传承中受到以山西为代表的华夏传统文化和以黄河河套内外为代表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其中华夏传统文化对二人台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歌词、曲调、乐器上,还是二人台剧种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上,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赛社演剧"这种祈福禳灾祭祀先人的传统习俗的痕迹。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二人台,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牧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音乐的成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风搅雪这种蒙汉语言夹杂交织的演唱形式。可以说,二人台艺术,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西口文化"的概念,是2000年左右由包头市"大漠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提出,历经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斐然。学者们分别从"西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西口"的鉴定、"走西口"的原因以及"走西口"移民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综合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既有成绩,也有缺憾。  相似文献   

4.
“西口”辨     
《走西口》是晋、蒙、陕、冀交界区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民歌,它描绘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晋民北流现象,是“走西口”移民生活的缩影。但“西口”具体指什么地方?目前有多种解释,哪种是科学的、历史的呢?通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我们认为“西口”所指就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口”是人们对归化城的俗称,而且这一俗称来源于商人,只与商业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道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而"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也表明了西北人对"二人台"的喜爱程度,然而,两个姐妹戏曲剧种虽有一字之差,但其传播范围和群众熟知程度等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差别。文章从几方面分析二人台与二人转的差异及共同之处,试图通过对比研究初步探究差异形成原因,及如何借鉴二人转成功发展模式来发展二人台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曲,东路二人台正在经历着比较艰难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兼容性强,流传地域宽广,乡土气息浓的地方文化,东路二人台面临着诸如作品陈旧、专业机构效率低、专业人员比较缺乏、正规剧团以为继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东路二人台的发展必须要通过夯实理论基础、加强机构建设、改变发展思路、实施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其长久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路二人台"是一个融民歌、舞蹈、民间丝竹乐、曲艺、戏曲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它的形成,凝聚着人们走西口的历史情缘,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蒙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流传百余年来,该剧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二人台与二人转都属于一种地方小戏。但近几年二人转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二人台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名人大力推广,再加上二人台地域性强,缺乏投资等几方面,导致与二人转发展速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二人台”艺术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地方剧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目前观众大量流失,“二人台”剧团生存窘迫,“二人台”艺术发展举步维艰。要使“二人台”艺术能够很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就笔者认为,首先,充分认识“二人台”艺术的价值;其次,要有保护与发展“二人台”艺术的举措,即:一、政府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中为“二人台”艺术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支持,为“二人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加快“二人台”艺术传承人的专业化培养;三、加强“二人台”艺术剧本的创作;四、充分利用媒介,扩大受众面;五、组织打造有影响的演出品牌团队.  相似文献   

10.
二人台的语言呈现出明显的幽默风格。这种风格与二人台的表演形式、生存环境相适应,是一种得体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生成源自于对谐音、叠音、拟音等语音手段,对方言熟语、顺口溜等词汇、篇章手段,对比喻、夸张、反语、矛盾等辞格手段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1.
冯子存是开一代笛风的宗师,冯派的风格是以山西二人台竹笛为根基的.关于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研究这一论题,文章首先概述了冯派、山西二人台、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发展沿革.其次,从三个层次阐明了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关系、风格、技巧.最后,本文通过对冯派继承者的分析,研究了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浅析二人台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人台是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形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人台语言中地方方言色彩浓重,通过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其唱词中存在大量口语化词汇的应用,并且运用了衬字虚词和叠音词,以及谚语、民谣、歇后语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及其方言风貌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二人台艺术的抢救、保护、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人台音乐包括唱腔和牌子曲两大部分,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西部农村"社火"中的民歌、地方小调、爬山调以及蒙古族民歌,同时也吸收了晋西北、陕北的某些音调,是当地蒙汉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本文主要论述了二人台唱腔旋律在与内蒙方言以及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二人台作为内蒙古的地方歌舞小戏,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了走西口等人口大迁移,内蒙古中西部蒙汉文化水乳交融,在这样的文化交融下,产生了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形式,后又根据地域发展,形成了东路、西路二人台。本文旨在探究内蒙古二人台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时代文化等进行音乐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6.
二人台是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方言土语的影响。河曲二人台产生于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自然环境中,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演唱的是劳动人民中间的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河曲二人台这一民间演唱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民众情感,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二人台产生、发展、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二人台是生长于黄土高原的一枝艺术奇葩,是集歌舞、说唱,融扮戏、演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文章立足于文献资料,从梳理二人台的渊源流变切入,对其表演特点、音乐特色等进行初步剖析,提出一些艺术革新的看法,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8.
二人台是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河北、陕西等五省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高度结晶,多采用一旦一丑的演唱形式。二人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无数民间艺人的探索与创新,从多方面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对二人台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和唱腔的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深层挖掘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以张家口二人台为切入点,认识和了解二人台这个地方曲艺,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