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体态语是人们意愿的非语言表达,是人际交往中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由于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背景不同,两国人民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存在差异,使中日体态语的表达意义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两国人的表情、目光、手势、空间、体触等所传达的不同含义,分析中日文化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一种礼仪,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不尽相同。本文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读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容易引起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和非语言交际的失误,从而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任忆 《考试周刊》2011,(9):24-25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造成的,而是因为对文化背景差异不了解所导致的。这种错误并不是掌握了"语言规则"、"语法规则"和"翻译理论"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特点加以对比、概括和总结,从表达的角度,找出一般规律,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围绕丰田的"召回门"事件,追求真相、揭示原因、预示影响等评论探析接踵而至,难以尽数。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评价丰田"召回门"事件,深入分析日美文化间的差异,以期对中国与美日两国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增强并提高有关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中,道歉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中西方使用道歉语在表达及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差异、使用频率的差异等。不同文化对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存在着一定影响,往往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可避免的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或纠纷。本文针对道歉语使用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深层的文化剖析,并揭示这种差异根源于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等原因。尊重和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并尽可能多地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外语,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王丽娜 《考试周刊》2009,(40):46-46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从跨文化角度阐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中西医、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以及流产问题的不同理解,分析了影片中矛盾冲突的根源。同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时应尊重彼此的文化,摒弃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了很多误解和冲突,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其中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差异是导致交流障碍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阐述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便于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得体的使用称谓语,从而顺利交流,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体态语(也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非语言交际同语言交际一样,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从人际交往的距离、姿势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对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体态语进行异同比较分析,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足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社交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应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词汇语义及它们的内涵意义,对掌握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11.
王子涵 《海外英语》2013,(21):230-231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gives an explanation that culture is the customs,beliefs,art,music,and all the other products of human thought made by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t a particular time.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 ent cultures.Various cultural factors result in different language forms.China and America are distinct in languages,customs,be haviors,values and many other aspects.It is th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that constitute their own dis tinct cultures.We can see that people bring along their culture with them and stick to their cultural norms in their daily life.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跨国婚姻的数量在日益增加。只有充分了解夫妻双方各自的文化,才能让婚姻更加美满和谐。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不仅给观众带来娱乐享受,也让观众了解了中英文化的种种差异,深刻理解家庭美满和谐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美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大学建筑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功能,有着建筑文化的意蕴,沉淀了文化厚土和传统渊源.时中美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作比较研究,选择性地借鉴美国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国校园建筑的优良传统,将两者加以融合,从而拓展新校园空间,塑造新时期的大学校园环境正是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by some examples,makes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gazine advertis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ism,competition,materialism,science and technology,,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avoiding mistakes and embarrassment,benefiting to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s.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来自中英两个不同文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了解中英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性显得异常重要。本文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体态语、副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剖析了形成中英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能帮助人们在中美文化交往中达到更佳的交际效果。本文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习俗方面对中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英语成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将英语成语译为汉语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意义。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化与成语翻译的关系,揭示了英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阐述了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并根据Nida意义优先的原则,探讨了英语成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信仰的差异,再加上颜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使得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日本是白色,中国是红色.白色与红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通过分析"红"与"白"在汉日语中的文化内涵,以便对中日文化的异同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代表的语篇模式由于受到了各自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别,对谈判能否有效地开展下去产生了威胁。谈判双方应清楚地认识到商务活动的背后是文化的交流,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保证中美商务谈判顺利、成功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王姗姗  金玉婷 《海外英语》2011,(10):390-393
The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Idioms exis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y have been used frequently for a long time. Furthermore, idioms are fixed phrases extracted from language over long time of usage. Although they are formed in short phrases, for example idioms known as "成语" in Chinese, which has only have four or eight letters, their meanings are exuberant and connotativ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idiom’s usage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reflects is significant to every language learner and transl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