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就大禹故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形成了十余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大禹作为黄帝后裔,应为华夏族人而非西羌人,夏部族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地区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同时,近代大多学术大家认为大禹所划九州应为先秦时的“中国”,即现在的中原地区。而大禹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环嵩山周围发现有大量重要的龙山文化晚期文化遗址,为大禹故里在中原、在嵩山脚下的登封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2.
河南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在河南地区的特殊类型,其早期以陕县庙底沟第二期文化类型为代表,晚期以安阳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为代表。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早期以手制为主,一般采用慢轮修口,全部轮制极罕见。在成型工艺方面,罐类多采用将器身和底部分别制成后再进行接合的“接底法”.  相似文献   

3.
<正>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人类的远古社会开始,材料的更新一直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器具材料的更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石器”浓缩着原始社会人类的历程,青铜器标志着奴隶社会的进步性,铁器则表征着封建社会的文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肩发展的今天,其标志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信息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有的认为高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河南龙山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夏文化是当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或者它的晚期阶段应是夏代初期文化,这种意见引起了很多人的巨大兴趣。但是关于河南龙山文化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意见并不一致,尚在争论之中。为了探索夏代文化,这里仅就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以及该文化的族属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有关前置宾语后“是”的词性,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有人认为是“结构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根据许嘉璐先生的提示,认为是强调肯定的副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周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史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西周仍为奴隶社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本无奴隶社会,夏、商即为农奴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西周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我们赞成西周是封建社会开始的观点,并为这一观点作些论辩。一、中国经历过奴隶社会何谓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就是奴隶制经济占主导地化的社会。这是较为一致的观点。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主导地位。有的同志强调奴隶制经济在奴隶社会中的比重问题,因而特别  相似文献   

7.
一、“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赋役制度演变历程1.贡赋制度实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实施。内容:部落(夏、商时期)或受封的诸侯向国王(周天子)交纳一定的贡赋,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影响:在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到奴隶社会后期,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影响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2.相地而衰征实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内容:不论公田与私田,一律“相壤定籍”,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征收赋税。影响:淡化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  相似文献   

9.
陈奇 《中国培训》1998,(1):42-43
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人才——企业职工自身人才意识的培养文/陈奇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人才?有人认为“人才”是指有特殊才能,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有人认为“人才”是指德才兼备的人;也有人认为只有“名垂青史”的人才是人才。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才应是符合社会发...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夏、商、周三代(不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张广志先生所著的《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一书发表后,“从一个重要侧面摇撼了所谓奴隶社会在三代存在的基础”。那么,三代究竟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何种阶段呢? 毫无疑问,尧、舜、禹时期属于中国历  相似文献   

11.
说明我国境内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址约有九十个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约有六千处之多.图中所列大都是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方曾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化石,即北京人;在这里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化石,即山顶洞人.图上的萨拉乌苏和水洞沟,即一般所说的河套人遗址.许家窑人化石及其文化是一九七六年在山西阳高发现的;大荔人头盖骨化石及其文化是一九七八年在陕西发现的;安徽和县的猿人头骨化石是一九八○年发现的.内蒙古札赉诺尔有人骨化石发现,或将其归入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也叫做甘肃仰韶文化,时代晚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或称青莲岗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中部、南部,江苏北部.龙山文化可分为陕西、河南、山东等几个类型或系统;山东龙山文化又称为典型龙山文化,有铜器发现,已进入阶级社会.东北、内蒙、新疆以及西藏聂拉木等地普遍发现细石器,其特征与华北发现的细石器有明显的一致性.台湾省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左镇人是从祖国大陆迁移去;台湾省的新石器文化与祖国大陆沿海各省基本上是同一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造律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4):F0002-F0002
造律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西南25公里的古郧县(今酆城镇)城内东南侧,为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晚期的遗址,亦名酆台。因相传西汉丞相萧何曾在此制定律令,故名造律台。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3.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有分歧。有人认为是单句,句子的主干是“情况有关系”,又有人认为是复句,是以分号为标志的并列复句。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单句也不是复句,而是病  相似文献   

14.
多少年来,“游戏”这一字眼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幼教工作者。他们当中有人认为,农村经济落后,缺少玩具和材料,没有条件开展游戏——“不做游戏也能混日子”;也有人认为,做游戏时既要搬桌子,又要摆摊子,孩子们又吵又闹,实在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好多家长则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不正经”,既学不到知识,又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5.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可分为无黑陶遗存(即早期龙山文化)和有黑陶遗存(如河南龙山文化)两个时期。通过对比分析考古资料与古史传说,提出:无黑陶遗存的早期龙山文化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黑陶遗存的龙山文化是传说中的自颛顼至舜、禹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低,因而人口稀少。夏王朝初期为135万人;商朝初为196万人;西周初为285万人;春秋后期450万人。战国时期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急速上升,出现了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人口增至二千万。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学校,从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期开始,至奴隶社会的夏、商两代才逐渐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籍所载,“虞氏之学名库” (《云礼义宗》)。现在经过分析初步确认,“虞库”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养老和教育兼而有之的社会教育机构。因此,不能称之为我国最早的学校,而只能看作是学校的前身,即学校的胚胎。史籍对刚刚进入奴隶社会的夏代,有“犀”、“序”、“校”的记载。据考证,“序”、  相似文献   

20.
“蓝印户口”、“购房人户”表面上看是一些地方刺激经济的政策,但实际上则是“经济搭台,教育唱戏”,为一些“外来的”学生参加高考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人认为,此举导致高考移民合法化,对教育公平形成挑战;也有人认为,这是打破高考地域限制的尝试,可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