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出国留学工作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作者总结了北京理工大学通过有计划的派出,培养学术骨干、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的关键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学科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术队伍,一些相对稳定而又处于学科前沿的学术方向,一些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师资队伍建设的层次性是高校分类和学科分级的内在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着力于造就国际级的学术大师;第二层次重点建设一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有学科优势的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第三层次重点建设一支能胜任基础性教学,培养从事生产、教学、服务、管理等各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论学科建设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它代表着高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高校的水平、质量、层次和知名度。当前,面对着新世纪发展的挑战,以及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的良好机遇,努力形成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行学科建设成为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龙头。下面,结合我们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就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谈一谈我们的体会。一、学科建设与学术梯队建设的关系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创建高水平学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它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可以说,建设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重点建设“学科特区” 催生高水平创新团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知识发展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个人很难有十分广泛而深入的涉猎,也很难孤身一人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成为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主题。南京大学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思想,以学科群建设、尤其是“学科特区”建设为平台和抓手,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有意识地将资源向产生效益的学科、群体集中配置,催生一批具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强势学术群体,并在学术群体建设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一、创新用人机制,面向世界引进一流学术团队…  相似文献   

6.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思想指导大学办学大学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系统的社会机构,学术是大学的边界和起点,体现着大学的本质,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和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学术活动要求而展开,离开了学术,大学便不再成为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就是在学术思想指导下发展大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术水平的过程。用科学的思想指导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学科水平是反映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创建高水平大学,首先要调整和加强学科建设,瞄准高水平的学科目…  相似文献   

7.
引进人才优化调整加强队伍建设张秀芳秦金华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办好一个系,关键是要有一支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比较合理的,在学术上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系始终都把队伍建...  相似文献   

8.
学科及其学科层次,是衡量一个领域科学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高等院校的水平、质量、层次和知名度。[1]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若想在激烈的学科发展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的梦想,必须结合长期的学科积淀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明晰学科建设现状,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确定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开展高水平科  相似文献   

9.
学术是大学金课的品质和境界,学科是大学金课的内涵和特色;学习是大学金课的表现和落实.学术、学科、学习构成大学金课的三位一体的关系,大学金课建设必须以学术、学科、学习为导向,实现高水平、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高等院校要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一般高等学校要搞好本科生(有的也有少量的研究生)的教育,也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学术梯队正是承担教学、科研这双重任务的教师队伍的一种组织形式。没有强有力的学术梯队,便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便无法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因此,抓好学术梯队的建设,乃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1.学术梯队形成过程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教育》2006,(4):7-7
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能力包括三大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大学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学科的建设内容主要有四方面:汇聚、培育学术队伍,凝炼、引领学科方向,构筑科技平台与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重任。美国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优秀的生源、一流的学科、世界级的学术大师、高水平的科研是精英教育的基础和保障.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其生命力,而国际化则是必由之路。这些都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学科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知识不断分化的结果。学科构成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中心结构,规训着从业者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规定着学术生产的目标、流程、模式和标准。学科同时也逐渐积淀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保守性的体系文化,使得各种学科传承成为可能。作为体系文化的学科隐含着一种权力,划分学术领地、评价学术水准、配置学术资源、分化学术阶层。当下大学学科的现代性突出表现为学科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学科专业目录的行政化、学科知识生产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学科专业文凭的符号化以及学科评价的量化等问题。因此,超越学科的现代性,亟需调整学科组织、打破学科壁垒、完善学科管理、优化学科评价,实现学科的高水平治理和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建设,为了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普通高校更应在已有学科中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重点学  相似文献   

15.
一、重点学科形成的条件 在高等学校里建设重点学科,不仅是分层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且是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需要。我认为,在高等学校里,作为重点学科的建设,需要以下基本条件: 1.重点学科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富有开拓能力的学术梯队,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国内应具有领先地位。这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当然,任何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梯队都是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一流大学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要有一批一流学科;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拥有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以及充足的办学经费等。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认为:“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学科组织健康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学科组织除了拥有高水平的学术绩效,还能够实现绩效与学术声誉、社会责任、理念引领的协调性,并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自我更新、质量越升。以组织健康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学科组织健康概念模型,并分别阐述了学科组织健康的演化机制和行动框架。学科组织健康的演化机制主要包括生存机制和发展机制,具体体现在适应环境、竞争与合作、融合创新、自主进化四个方面。学科组织健康的行动框架包括学科评估理念、学科生态结构、学科建设机制三个维度,三者形成一个正向的组织健康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9.
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要从国家综合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大学的时代使命和责任;要以结构化思维厘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多层次、多维度内涵;要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要以国际化战略推动与国际学术标准接轨,以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指导大学科研,提升特色型大学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坚持"大学科"理念,以全面创新为动力,推动大学创意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科是高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平台。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按照学科进行的。高校的特色、优势和学术声誉是通过学科体现出来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抽象意义上的学科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成系列的科学或者知识的领域。高校的学科是具体的,它是以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先进的教学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