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师生共同前进的动力。我校以"和育"文化引领发展,将"以和致育,奠基人生"作为学校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育"就是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即以和谐、和美、和实、和悦为特征,追求身心、教学、课程、师生、家校的和谐统一,创造执中守正、和谐有序、相容共生的"和育"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宋仁宗至和二年陈执中被免相的过程中交织着台谏、宰辅与皇帝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其中既有宰辅与台谏的矛盾,也有仁宗对台谏的抗拒。陈执中身为宰相,无论是在为政还是做人方面,都难以成为朝官的表率,以监察宰相为任的台谏自然会寻找机会予以弹击,这是台谏要求罢免陈执中的重要原因。台谏越职干涉宰相的任免,让仁宗由信赖台谏转为抵触台谏的行为。此时以陈执中为首的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在仁宗看来陈执中无大过,故无意罢相,最终罢相是因为顾及到公议,慑于"拒谏"的恶名而屈从。皇帝既要借用台谏制衡宰辅,又不允许台谏滥用风闻言事的特权,制约相权的正常发挥,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  相似文献   

4.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振奋和奋斗的政治主题。壮族伦理道德传统悠久而影响深远,其和谐伦理追求蕴含着构建和谐家庭、增强民族团结、协调社会矛盾等时代意义和价值,为实现"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之和谐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5.
《孟子》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包含的心理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其对浩然之气的追求,对于今人培养和谐心理颇有借鉴价值。浩然之气是一种"心气",根基是义和道,养成要靠平时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内心修养;浩然之气还表现为不怨天,不尤人,要有自信之豪气,做"志士"、"勇士"和"大丈夫",要对人生逆境想得开,并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的资源。《孟子》内心和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贤乐统一观、"志"、"气"统一观和仁、义、理、智的统一观;其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表现在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尊老爱幼、善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并揭示了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等方面。《孟子》倡导的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执中而灵活以及处理好"为"与"不为"、"进"与"退"、"急"与"缓"之关系等,对于今人做到人事心理和谐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夫妻在家使用/经历"第三者"行为(家庭暴力一种形式)情况的实证调研发现,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它严重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与质量,严重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定性访谈数据显示,夫妻在家使用/经历"第三者"行为存在社会性别差异,丈夫是主要施暴者,而妻子是主要受害者。因历史、文化和社会构建的男女社会性别不平等差异导致女性更易隐忍和原谅丈夫出轨行为,而忽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婚姻与家庭权益。因此,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促进和谐家庭生活,提高全民男女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是关键措施之一,有利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发展。加强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反对家庭暴力,宣传和教育广大民众绝不姑息家庭暴力行为,为维护稳定和谐家庭与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家和万事兴",古人历来讲求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家庭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的主干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其他家庭关系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中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和谐家庭的建设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把和谐家庭的建设与子女教育问题联系起来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前者可能成为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契机,但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并不是简单的1 1,如果缺乏理性的深入思考,无论是和谐家庭建设还是解决子女教育问题都可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于良好的愿望而于事无补。要以家庭之和谐促子女之教育,就要对"和谐家庭"有正确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编发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陈慧平博士的文章《建设和谐家庭,促进子女教育》,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因某事而闹矛盾,作为子女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是抱着"孩子不管大人事"的态度不闻不问,还是遵从"家庭和谐,我亦有责"的原则进行调解呢?答案当然是后者。因为父母关系的融洽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关乎一家  相似文献   

10.
和谐家庭是培育丰富人性的肥沃土壤和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的关键场所。"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正是源于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及家庭职责的缺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城乡隔离,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家庭美德来构建农村和谐家庭,从而塑造儿童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重大理论命题,包含着要实现党内和谐,重视党内和谐对社会的和谐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社会和谐对党内和谐的促进作用,建立党内和谐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等几层涵义。“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对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命题的进一步回答,对党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传统“和谐”理念价值观与新时代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该文试从“和谐”思想的研究领域、党的建设理论、社会建设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分析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包括人的心智的和谐发展、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真正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谐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天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关系,人自身的内部和谐集中体现着二者之间的彼此和谐关系,同时又是二者彼此相互过渡的基本逻辑中介。天人和谐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自身内在本质的全面和谐是实现天人和谐和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全面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和谐理论研究通过对"和谐"的理性抽象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能的认识论前提。滞留于认识论立场对和谐的抽象把和谐作为终极预设,从而用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规定现实的客观存在性。把对和谐的研究建立在实践论的基本立场之上,这意味着和谐是在人类实践中现实地生成的。实践论的和谐理论形成的基本原则就是现实指向性、协调发展性以及实践生成性。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分析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包括人的心智的和谐发展、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真正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谐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从文化类型学、文化结构论和文化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民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揭示了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