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多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分类,同时这些认识特征也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急切呼唤。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人士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然而,海南大学针对部分刚入校的留学生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中国梦”、中国国情和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中国梦”教育活动,大大改善了留学生对“中国梦”、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认识,“中国梦”对凝聚外国留学生意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4.
陈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战乱的国家。有一种习见的内战,被学术界称为“农民起义”。陈胜是“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农民领袖”。因此,对陈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秦末农民大起义”本身,也有助于认识作为一种普遍地经常地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的“农民起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领域,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一、体验认识的规定体验认识是什么?众说纷纭。柏拉图称之为“迷狂状态”,弗洛伊德喻之为“汪洋般的感受”,马斯洛名之为“高峰体验”,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以“虚静”、“心斋”、“顿悟”等  相似文献   

7.
“边疆”与“中国”是内涵丰富的两个词语,而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是认识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的关键。《流动的疆域:全球视野下的云南与中国》有关“云南”和“中国”的学术预设存在问题,相关探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讨论,“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是其代表,但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从中华大地独有的疆域观、族群观和政权观去审视才能清晰看出作为历代王朝存在区域的“中国”和其外被视为“边疆”的区域如何通过“交融”而最终走向“一体”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0.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科学论断经历了一个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演化。它的提出有直接的历史原因,也有深刻的国情背景和时代要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提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表明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龙     
《英语辅导》2016,(8):38-3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到处可以看见“龙”,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等,应有尽有。作为“龙的传人”,小朋友们对中国龙的了解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变体之一已得到初步发展,其处于“未认识阶段”和“本地和输入变体共存阶段”之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有必要从教学素材、教学目标、考查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对“中国英语”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认识偏误”是困扰理论与实践的根源。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它的博大精深之传统的积淀越深越厚,对它的认识偏误,就必然要力求矫枉过正,以求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党对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不懈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科学内涵,反映出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崭新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崭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高三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基本认识:这是一次地主阶级在危机下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失败自救,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深渊的命运。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设计试图以“挑战和应战”为重点,围绕材料主题整合教材,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通过“时代的挑战…‘中国的应战”“历史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认识洋务运动: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借助材料呈现的不同观点,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联系与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和应战中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初中地理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内容具有三级知识结构。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视角提出内容要求;强化初中生对中国地理相关内容的多种体验与高水平认知;拓宽区域内容选择的路径,为不同类型区域的教学提供契机;明确学业要求,作出教学提示。建议“认识中国”主题内容的教学应以增进地理国情认知、厚植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将“特殊类型地区”作为不同类型区域教学的必学内容之一;以地理实践活动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具体如何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国家道路时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的深化,是顺应当今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当今世界形势认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再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法”朱铁年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中“法”的认识,笔者此前已撰文作了探讨。因限于篇幅,只就表现方法之“法”进行了论述。本文将从法则法式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法”进行透视,使人们对古代文学批评能够有多侧面、多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领域特有事物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在丰富英语的价值和意义、强化英语学习和使用者自我文化心理意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积极作用。认识和研究“中国英语”有利于促进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