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差到上海,我顺便去看望同学老谢。老谢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老谢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了父亲公司的老总。老谢见到我盛情相待。席间,秘书向他汇报,有个美国人上门联系代理广告业务。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2月,画家阿衡(朱秉衡)女士将100幅作品捐给夫家的故乡浙江龙游县。她以百幅整数捐画已不是第一次:2008年4月,捐给父亲的故乡湖南长沙一百幅作品;2014年5月,捐给母亲的故乡上海嘉定一百幅作品。阿衡,1940年生于衡阳。父亲在抗战中意外殉国后,她随母亲回到外婆家生活。1956年,她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毕业后保送浙江美院版画系学习并留校工作。1962年,她主动要求到龙游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教研工作。从16岁算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叮嘱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昨晚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今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轻微的冷风袭来,  相似文献   

4.
1995年,我参加了外文局第一次通联工作会议,感受了局领导对通联工作的重视和各单位负责通联工作的同志献身事业、对通联工作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热爱之情。一年之后,社领导研究决定由总编室负责通联工作,我也就成为通联运支有着优良传统、甘愿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队伍中的一员。两年来,通联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都有体验,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长期从事通联工作的同志的尊敬之情。两年来,我由对通联工作的知之甚少到分  相似文献   

5.
杨正泉同志著述的《书刊外宣散论》一书,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使我高兴的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得以先睹为快,并有机会在这里将其介绍给读者朋友们。作者杨正泉同志1960年从山东省肥城县第一中学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从最基层的实际工作做起,先后任编辑记者、国际部副  相似文献   

6.
肖颖 《文化博览》2006,(7):44-45
2003年,父亲再婚了,后母却是第一次结婚。我想不明白30岁的她为什么要嫁给50多岁的父亲。因为钱?还是房子?抑或是地位?反正我是按这种假设认为的,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并且和他们闹得很僵。后来,我和男友就到北京打工。一晃三年过去了。2006年3月底的一天,父亲打来了电话,说:"三年了,你只打过几次电话,今年如果你有时间,希望你能回家看看。"放下电话。我发现我竟然还很想见父亲一面,毕竟我和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犹太女人的动人故事。她是唯一至今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又是一位坚强慈爱的中国母亲。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折射出中以两国人民绵延不断的人文情愫。一她叫沙拉·伊麦斯,当年她的父亲为逃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到了中国,“上海方舟”保护了这个善良正直的犹太商人。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沙拉出生在上海虹口大名路的家中。1956年,她的父亲参加犹太人联合会“工作,她们举家搬到了上海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会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联合会三层的大洋楼里她分享着父亲的慈爱,在秧歌和腰鼓声中,她和邻家的小朋友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对外传播教程》,是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资深专家沈苏儒的作,是1990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报道业务基础》的增订版。当年,朱穆之同志看到这本书的写作提纲后说:“对外宣传很需要这样的基本教材,它的出版对培养和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赵启正同志在看书后给作写信说:“我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  相似文献   

9.
自母亲驾鹤西去,父亲一下老了许多。 在我多次劝说下,父亲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深深眷恋的土地,和我们住到了一起。 父亲总想为我们分担些家务,可父亲从没干过家务,别的干不了,就成天拿着拖把抹地板。当他一次次地把地板抹成大花脸之后,我和妻不约而同地拿走了他手里的拖把,父亲便闲着了。父亲不识字,读不懂我那些厚厚薄薄的书,看不懂那些能让妻时哭时笑的肥皂剧,也玩不了儿子  相似文献   

10.
1963年7月,我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所属的《中国报道》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一干就是35年,直到退休。可以说,我把自己的青春、热情、梦想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它,它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至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中国梦     
1998年我应聘到外文出版局下属的中国画报社泰文编辑部任泰语专家,聘期一年,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在此之前,我是泰国总商会大学人文学院泰语系的教师。到中国来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梦想,因为我父亲是泰国华侨,但直到去世,他都没能实现一生中最大  相似文献   

12.
怀念父亲     
我的父亲有15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不知道他这15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我的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可是我,却总是想念我的父亲,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训骂和痛打。好像我每次想起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能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时候,读小学。学校在镇上,在镇上的一座老庙里,距家一公里路,或许一公里多一些。那时候每年春节前,父亲都千方百计存下几元钱,把这几元钱全都换  相似文献   

13.
1991年7月至1992年5月,我分3次到长江三峡进行了徒步采访。这是我到《人民中国》工作以来,继80年代初骑自行车采访京杭大运河后第二次进行这种带有点刺激性的旅行式采访。我不是一名旅行家,作为从事外宣工作的摄影记者,利用骑车、徒步等形式无外乎是为了采访到新、奇、特、深的稿子。  相似文献   

14.
早晨9点的航班到南京,父亲执意要送我到机场。他不懂得用话语来关心我,总是用无言的行动默默地表达他对我的关爱,即使我已经长大。我们默默地排队等候着,他在前我在后。偶尔有人插队,我们也不阻止,时间还很充足,我想和父亲多待一会儿,哪怕只是静静地站立,我都会觉得很温馨。  相似文献   

15.
芥子是我的初恋情人,芥子是和高干父亲断绝了一切关系之 后,才被允许“下嫁”到我所身居的这个“鸡不下蛋”的穷乡 僻壤里来的。来时,除其一人,别无他物。看着她那被九月的阳光温柔  相似文献   

16.
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架日本玩具照相机,从那时起我爱上了摄影。上初中时,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又喜欢上了作文。1955年高考时,学校本要保送我去苏联留学,学理工科,后因政审不合格——我父亲是资本家,于是临时改考文科,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大学里,我常到图书馆去看《人民画报》,感觉它照  相似文献   

17.
1949年6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派遣,以孙恩成为组长、包括我和庄惠斌等6人组成的联络组进驻自由论坛报社。程天、胡国强、蔡长荣3同志组成的联络组进驻大陆报社  相似文献   

18.
我与柔石都是浙江宁海人.1929年我11岁时到上海读书,与比我大15岁的大哥王育和、比我大16岁的柔石一同居住在横浜路景云里23号.景云里23号原是鲁迅租住的房子,他搬走后让给柔石,柔石便让我大哥和他一起住.……  相似文献   

19.
我和父亲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前后相差二十余年,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却经历了两条差异很大的成长之路。父亲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大学的,录取比例是4%。我是全国高校扩招第二年考上大学的,录取比例扩大到60%。父亲入学时的想法: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入学时的想法:选个好专  相似文献   

20.
在医院工会主席的岗位上,我逢年过节都要到长沙红星、马王堆、毛家桥几个大的水果批发市场采购水果发给职工.在马王堆果品批发市场,我碰到了从湖南祁东县来长沙从事水果批发的老板伍清佳.几次交往后,他告诉我:"从2000年到2003年,我是靠‘时间差’经营法圆了百万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