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路 《东南传播》2012,(10):136-137
我国大众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多以"商界面试"环节为真实模拟的场景,在"多选一"的游戏规则中展开职位竞争。职场真人秀集服务功能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引发新一轮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热播,营造全民狂欢的文化氛围,带来真实的虚幻世界。本文以《2012中国职场好榜样》为例,解读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电视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仇朝兵 《历史档案》2003,(1):136-136,F003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注洪教授主编的《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一书,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比较全面地专门研究中美文化关系史的第一本论著,并引起中美关系史学界的注意,它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该书内容涉及各个时期的各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美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具有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媒介在新时期承担着建构文化记忆的职能与使命,《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场域对话和文化仪式建构,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大众传播节目之一,并在建构文化记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并提出文化类节目建构文化记忆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5.
李伟  冯静 《新闻世界》2013,(7):56-57
【摘要】自本世纪初,真人秀节目以其戏剧性、纪实性、互动性等特质,成为风靡全球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国电视职场类节目从2003的《绝对挑战》到如今火热的《非你莫属》经历近10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电视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泽晨 《视听》2022,(3):61-63
文化是一个国家休戚与共的重要纽带,而我国典籍记载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典籍符号和人物符号的呈现,营造出中华文化的庄严仪式感;利用矩阵式仪式空间的设置,造就仪式活动的氛围感、真实感和认同感;运用沉浸式的仪式互动,加强观众对于仪式活动的情感体验.在仪式化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该节目建构了受众...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学》基于文化人类学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尝试建构中国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探索通过"天地人文"四维的认识路径建构中国文化整体认知地图,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融通中外的视野广度、系统全面的认识深度,为"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源泉与方式.  相似文献   

8.
杜俊容 《新闻前哨》2022,(12):37-38
随着媒介环境的演变,媒体迎来了深刻变革期,对于传统主持人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主持人身为社会公众人物,在其所属群体中担当着重要职责,其角色结构受多重因素影响。传统的单一角色式主持人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传播活动的发展需求和受众的多元审美期待,作为传播活动的专业工作者,他们亟需求新求变突破困境。文章研究发现,撒贝宁在文化类综艺《典籍里的中国》中大胆突破传统形式,从单一角色的传统主持人转变为多重角色式主持人,在主持传播活动中融入表演元素,与受众进行情感链接,灵活地推动节目进程,回归到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9.
《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档考古探秘类文化节目,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多元的展现空间,还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该节目强调考古文化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意义,实现了媒介情境中考古现场的独特演绎,即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考古、社会意义深度阐释的文化式考古、历史事物多维展现的故事式考古.多种意味的考古形式...  相似文献   

10.
孙强 《东南传播》2020,(12):14-17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当前的现实命题。文化类节目《故事的中国》以重新演绎经典作品的方式,来传播其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核。从其叙事手法来看,《故事的中国》通过人物访谈、演绎经典、叙事策略、仪式建构的方式,来传播价值要义。从价值认同的塑造方式来说,它通过自我身份的确立、归属感的建立、互动参与来共享意义。媒介环境的更迭,文化类节目的创新需要从适当的话语调适、立体式的传播方式、挖掘民间话语故事三个方面,来构建价值认同塑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自身特性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公共媒介产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是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主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再媒介化呈现、提炼“记忆封面”以及在展演技巧上进行情感动员与现世联结的方式,推动了《孙子兵法》文化记忆的形成,这为理解我国优秀军事典籍,向当代文化记忆的转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蔡银花 《大观周刊》2012,(19):34-35
《愚公移山》这幅画是徐悲鸿1940 年所作,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到1940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实行全面抗战,就是在这期间创作出来的,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克服困难,战胜日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12,(21):22-23
"海归晕倒门""狂浪的笑""撕证哥"和"成功学信徒"求职……一档求职真人秀节目接连引发口水之争,继而引起抵制活动。但实际上公众所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的目标可能是求职节目背后折射出的真实职场文化。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的必要,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众多企业奉为图腾。压力  相似文献   

14.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前,身为北京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担任<中国文化大典>项目的主编,该书1999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围绕<中国文化大典>的编撰工作,任继愈先生曾有若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言论.文章略作回忆,以此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6.
17.
18.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李婷 《图书馆论坛》2003,23(2):77-78
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社会科学中是等同的关系。《中图法。第4版将其放在“C91社会学”下属的“C912.4”,与“C912.2社会团体”、“C912.3社会关系“等并列放在同一个层次上,这样的类属关系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0.
徐雁红 《传媒》2024,(6):88-90
《中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重要刊物,该刊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化“民族形式”和文化抗战等诸多方面的宣传,让新民主主义文化深入人心,坚定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对改变根据地文化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从创刊到停刊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其在宣传先进文化、抵制错误思潮以及繁荣根据地文化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