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而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走进基层,一线采编人员方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彩的故事在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产业第一线,在街头巷尾,在市民百姓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的喜怒哀乐里.新年伊始,厦门的广播电视记者深入探访行业企业,走进村庄社区,融入春运大潮,把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记录普通人的欢乐忧愁,倾听老百姓的获得感,触摸城市乡村的变迁脉动,也深刻体会到了“走基层”更要“在基层”.  相似文献   

2.
傅歆茹 《新闻前哨》2022,(18):29-30
随着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变革,基层记者的本领能力,不容易跟上新闻变化的步伐,如何抓好基层特色进行突出性亮点报道成为了不少新闻记者“走转改”活动的一部分。基层中有年复一年常唱的四季歌,有亮点突出的城乡建设特色,还有农村生活的点滴乡愁味道,抓好基层新闻特色进行亮点报道已经成为了基层新闻单位的一种常态化报道。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一线、准确选题、抓准亮点、贴近群众、突出精彩细节报道、巧妙构思画面语言,在基层丰富的新闻特色中抓取更多的好素材和故事,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3.
自问     
你还愿意做新闻记者并成为一个真正的名记者吗? ——我愿意。中国比需要有良知的作家更需要有良知的记者。一个有力量的新闻记者远比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对现实的中国富于意义。尽管当一个好记者不是个人一厢情愿的事,我依然对此充满了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不仅要有好内容,更要有读者喜欢的表达方式。这直接关系党报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办一张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纸",把握故事的"对比度"、"亮度"、"色泽度",让好故事更为精彩,应该成为一个方向。同时,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激励记者"走基层",塑造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完成好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有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有效的沟通能力。新闻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尊重采访对象,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和采访艺术,提升沟通能力,从而实现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算好故事?好故事既有对历史的探究,又有对文化的崇尚;既透着全局眼光,又彰显人民情怀。讲好故事要成为媒体人的一种自觉行动,而媒体融合可以让故事讲得更精彩。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融合的目的是为了驾驭技术革命的成果,同时也是媒体的内在需求。在融合当中要占领先机,必须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充分挖掘资源,传统媒体要积极整合新媒体渠道,用新形态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7.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进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建构中国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既有怎么讲、讲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讲的问题,也有由谁来讲、讲出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从传播者角度看,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好故事不仅要自己讲,还要别人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他者"视角、"他者"讲述.从以下几个新老"他者"传播案例中,我们或许会有特别的感受,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那么,记者能否深入采访,摸清新闻事实,写出真实客观的报道,对于维护一张报纸的公信力,维护新闻记者行业用事实说话的形象至关重要。新闻采访要深入深入再深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采访能够让记者全面掌握第一手素材,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深入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前提和基础,就像工人盖大楼一  相似文献   

9.
王贝贝 《今传媒》2016,(11):128-129
媒介是社会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人所运用.新形势下,记者要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当今记者的重要职责.本文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通过对其中范长江坦露的思想主张试对当下记者在新闻人格、新闻采写等方面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参考路径,对传媒从业者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中将中国价值理念融入报道中也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能不能把故事讲好,是评判一个记者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如今,这一标准可能要面临新的挑战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讲新闻故事不仅要靠记者的笔,恐怕还需要程序员的键盘和影视导演的镜头. 前不久,美国一位电影导演Spike Jonze与虚拟现实电影制作者合作,记录了去年发生在纽约的一次抗议游行,并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观众只要戴上特制的眼镜,就能像看3D电影一样,置身于新闻场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记者通过大段描述所能达到的效果,在这里一个镜头就够了.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本文以《"我们就是她的腿!"》新闻连续报道为例,探讨了新闻记者如何用真情讲好新闻故事,让传播更有"温度",以期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好地为新闻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记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只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才能深入到群众之中。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访,需要具备一定的魅力及能力,采访中的倾听和提问是核心基础,必须提高专业技巧。  相似文献   

13.
丁坤 《新闻传播》2023,(1):103-105
民生新闻记者采访时有轻重缓急,却不能忽视民众想要表达的心声。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不忘媒体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民生新闻记者该如何抓住采访要素,又当如何引导公众视角,切实值得深刻反思。鉴于此,结合多年民生新闻一线报道经验,论证了民生新闻记者采访要素,提出了民生新闻记者视角引导的多维架构之法,旨在为新时代发声讲好民生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4.
刁广冰 《新闻知识》2007,(11):88-89
对于新闻记者与广大通讯员来说,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大量的公文材料。那么,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淘"出新闻,实现公文与新闻的精彩转换?这里面有高下之分,大有学问。有些人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有些人却时常"入宝山而空手归"。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真实的故事就更具有吸引力,故事成就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新闻"的确也具有"故事"的种种特质。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如果尽量按照"新闻故事化"的思路和方式报道新闻,增强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视性,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将使我们的新闻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编导、采访、主持实践,积累了有关电视新闻的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16.
符红霞 《今传媒》2007,(2):46-46
一个新闻记者的业务功底,不仅表现在捕获新闻线索的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解析、评判和取舍能力上.在筛选稿件过程中能果断放弃同样需要功底--而且是硬功底.  相似文献   

17.
全新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记者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新闻"四力",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风云,讲好中国故事。为此需要着力强化"群众意识""立场意识""问题意识"和"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而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走进基层,一线采编人员方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彩的故事在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产业第一线,在街头巷尾,在市民百姓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的喜怒哀乐里。新年伊始,厦门的广播电视记者深入探访行业企业,走进村庄社区,融入春运大潮,把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记录普通人的欢乐忧愁,倾听老百姓的获得感,触摸城市乡村的变迁脉动,也深刻体会到了"走基层"更要"在基层"。  相似文献   

19.
获得新闻线索是新闻记者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部分,而如何能在众多的新闻线索中寻找、挖掘出好的新闻,需要我们每位记者、编辑,走入基层、抓鲜活的事件,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才能做出精彩的新闻。一、长时间关注某一新闻线索,在恰当时机做深度挖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有新闻敏感,因为新闻时刻在我们身边发生.但要想将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新闻宣传好、报道好,这里面就涉及新闻选题的问题,策划选题需要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把握一段时期的宣传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