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旨在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全球性文化行动。电视纪实影像在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天津电视台纪录片节目《拾遗·保护》立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近7年的时间,本文拟结合该节目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功能层面和文化层面来探讨电视纪实影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海 《新闻世界》2013,(6):62-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电视媒体因其固有的影像记录手段,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电视媒体通过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积累珍贵的影像资料,深层关注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承者》作为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人秀,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上,以青年受众为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其传播策略对文化传播类真人秀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电视媒介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冯晶  陈丽娟 《东南传播》2011,(6):124-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而传播总是与传播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传播环境的变迁.本文通过分析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地区"贤孝"的传播环境的变迁,探讨传播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因此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电视节目的发展中,文化类节目也逐渐普遍,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笔者从电视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着手,分析了当前电视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足,探讨了利用电视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策略,目的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从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出发,可以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我们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行为来研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手段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传播平台,有效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播先进文化职责的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明确图书馆的保护职能,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管理,科学、客观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现阶段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的特点,将分众传播中的有关理念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实践中是分众传播时代的自然现象.较之传统的档案传播模式,分众传播视角下的档案传播模式中的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传播主体、受众和效果为落脚点,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档案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为载体,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期用分众传播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俊健  罗俊 《新闻前哨》2022,(21):25-27
在媒体全面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发挥内容本位优势,利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已经成为广大媒体从业者不断思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本文以“鄂湘赣皖四省非物质文化联展”媒体传播项目《非遗薪传》为例,从策展模式、内容策划和构设热点等多个维度和视角出发,对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媒体传播实践进行探析,为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有效传播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担负着国家和人民文化服务使命的文化职能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三馆也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中存在着交叉管理、重复浪费,前期保护力度不够,后续工作不完善,长期缺乏有效共享机制和理论支持等问题.建立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机制,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共享程度更高,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播和继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化记忆的视角,阐述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延续文化记忆和推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优势。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海西郊农民画的特点,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自身优势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权玺 《青年记者》2016,(9):75-76
社会化媒体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历程,便一跃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微电影作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形态,对于文化的呈现是多元而包容的,因此,在其单纯的商业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微电影传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而全球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既有空间上的剥离,也有时间上的弥散,还有人文层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14.
朱赟 《今传媒》2016,(1):85-90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只有在动态传播中才能保持文化活力、传承特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这一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宣纸文化传播的新模式.笔者通过对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和目前现有的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传播宣纸技艺文化的媒介中,受众选择增强现实技术的使用动机更强,并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获得更强烈的满足效果.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或路径促进宣纸技艺以及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张洋 《东南传播》2021,(6):84-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精神家园延续的载体.文旅融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并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并以研学、文创、演艺、节庆等方式融入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为活化非遗开辟了新路径.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频率不断加快,本文以福建省非遗保护的实践为例,分析、探寻文旅融合时代,在全媒体传播赋能下,如何创新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6.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娜 《青年记者》2016,(11):127-128
近年来在西藏全区范围内开展的普查,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0余个,涵盖民间文学项目、传统音乐项目、传统舞蹈项目、传统戏剧项目、曲艺项目等诸多门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民族文化的命脉所系、精髓所在,应该广为传播.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使它们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本文所说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态是指广义的传播形态.赵建国在《实体传播与传播分类探讨》一文中,将传播形态分为实体传播与符码传播两类.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不同,如何根据传播形态的特点来推动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留群 《出版广角》2021,(16):77-79
新媒体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保护提供了便利,其中,短视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了新窗口.文章通过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传播渠道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实现其经济自立自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四个转变模式分析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跨机构集成策略,建立多平台或机构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促进用户、研究者和民众借助网络获取服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服务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