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乔海珠 《文教资料》2011,(25):33-3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青春期少年霍尔顿以他特有的敏感冷眼观看世界,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小说叙述了他精神崩溃的过程,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解读剖析了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是美国当代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其代表作,尽管还有其它作品但是影响力都不足这部长篇小说。本文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及其成因,之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走进和理解小说主人公,也给同样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以启迪。  相似文献   

3.
王芬芬 《文教资料》2013,(19):18-19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形象,并且赋予他特立独行的语言。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首先,表现在语言粗俗。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全书到处可见不文明用语。其次,大量使用俚语。不分场合,重复使用俚语是霍尔顿语言的一大特色。最后,语言反正统性。霍尔顿的语言语法不规则,任意窜改用词和句式;语言模糊性,句末随意添加附着语。霍尔顿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经典在于作者成功刻画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形象,并关注到了一个前人很少给予关注的群体,而理解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解读这部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关键。因此,在对小说主人公特定身份加以明确的基础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出发,可以更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曹慧 《考试周刊》2009,(5):25-26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悲剧成因。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但现实注定了他的找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几十年中迄今为止对外发表过的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乃至对整个美国社会都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而这主要归功于对主人公的人物刻画以及赋予这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岳娜 《文教资料》2010,(29):35-36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十六岁少年正在经历人生的转变——成人礼,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他仍然保持着善良与纯真,立志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8.
田烨  程耘 《考试周刊》2015,(46):11-12
美国当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世界文学的经典,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反叛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形象,他内心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虚伪格格不入造成了他的成长困境。作者借助象征手法利用各种意象强调了霍尔顿的成长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阐释主人公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写的是一个第三次被学校开除的少年霍尔顿,因不敢贸然回家,而在纽约城游荡的一天两夜。他的这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实际上是一次拒绝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寻求精神家园的“精神之旅”。不同于古希腊尤利西斯的在漂泊中寻求回归家园之路,霍尔顿这个现代尤利西斯,因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无处可归。他无法守望自己的理想,也无处可以逃避现实,只能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回归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 ,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苏童《城北地带》中,两位作家分别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和年轻人生命景观的书写呈现出相似的维度和不同的张弛力度。霍尔顿与南方“街头少年”虽然在生理年龄和心理精神方面有着相似性,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在与现实世界的冲撞中产生的心灵孤独。“父亲”形象的缺位安排则暗示了少年们对成人世界的对抗与反叛,而在书写人性中可贵、脆弱的美与温情这一层面,两部作品亦呈现出守望与毁灭的不同姿态。  相似文献   

13.
小说《麦天里的守望者》从本质上触及了当时美国社会最为关注的青年话题,将二战之后美国青年的后续出路与生活提了出来,并且借由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将这种青年群体的矛盾与痛苦浓缩在3天的纽约经历之中。作品本身所揭示的人生困惑不仅仅对于当时的美国青年一代,对于我们后来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文化学派成员认为神经症起源于文化缺陷。本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神经症人格作为切入点,在卡伦.霍妮和埃里希.弗洛姆的心理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探究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研究表明,由于其不幸的童年以及他所在的社会文化缺陷,霍尔顿发展了一种以疏离性为主导、自谦性与侵略性并存的神经症人格,表现为焦虑、极度紧张、自我矛盾、自我逃避、高度幻想和自我迷失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霍尔顿是个复杂的矛盾体。表面上他满口脏话、不求上进、抽烟酗酒还招妓女,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但是劣迹斑斑的表象下面,隐藏的是一颗善良、淳朴和宽容的心。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剖析了霍尔顿身上所潜藏的善良品质,挖掘了他身上蕴藏的闪光点,还问题少年纯洁善良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王靖涵 《考试周刊》2011,(26):29-30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三重门》这两部小说都塑造了"迷惘的少年"这一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两本书中主人公迷惘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选择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挖掘出两者背后深层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塞林格与东方宗教的机缘谈起,在简述其后期作品中的佛学因素后,重点分析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学情结。主人公霍尔顿关爱儿童,追求纯真。为了使孩提的天真免于落入成人的腐朽的世界,他苦苦寻求,忧思难迁。守望时刻,恍然顿悟,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作者塞林格也一了自己心中的佛学情缘。  相似文献   

18.
傅燕晖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6):56-58,66
霍尔顿是美国中产阶级子弟,他孤寂、彷徨、痛苦,对这个世界有着种种困惑,在成长的呼唤面前踌躇不前,甚至逃避。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对其精神失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爱的缺失也使霍尔顿对社会无法具备成熟的视角。但是,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后,霍尔顿逐步走上理性、成熟之路,以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最终回到社会的怀抱。  相似文献   

19.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在该书对语言独树一帜的运用,非常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内容,进而从多方面透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T型台不得不说,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实在是一次轻松愉悦的旅程。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会使你发自内心地想把旅程继续下去,直到永远。可惜这只是一个奢望,那些调皮又充满灵气的语句,那些满不在乎又无可奈何的情绪,伫守在纸页间,和你完成一次短暂的邂逅。然后,值得终生回味。作者的个性,注定了作品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