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鲁迅》是按照“要培养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培养怎样的急先锋(鲁迅式的)→结论”这样的结构论述了这样一个论点:我们纪念鲁迅,要学做鲁迅那样的民族解放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各种教研材料说法不一。有的说“鲁迅的精神”是中心论点。有的说它论述的中心是“纪念鲁迅,学习鲁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是:“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助力”。论点是在开篇的第二节提出来的。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呢?初中语文教材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二很明显,把这篇文章的论点概括为“鲁迅的精神”是不妥的,它没  相似文献   

3.
《师说》作为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从文体上讲,毫无疑问是一篇议论文,但其中心论点却一直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其论证结构、写作背景的分析,认为此文的中心论点为人必须从师学习。  相似文献   

4.
《师说》一文,结构之严密堪称典范,写作缘由也交代得清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中心论点在中语界竟然引发争议,实在令人惊讶。笔者认为,这一切与《教师教学用书》的错误主张应该有极大的关系。以前人教版将文章首句去掉"古之"二字,视"学者必有师"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而如今苏教版干脆认定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就是中心论点。其实,只要清楚文本首句的意思,明确韩愈的写作动机,结合中心论点的定义通读全篇,就能明白上述两种看法都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初中语文第五册)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议论文,也是初中三年级学生着重培养议论能力、掌握论点和论据知识的典范教材。弄清它的结构情况,对于理清文章的逻辑思维过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很大好处。特殊的引论段落《论鲁迅》一文(除开头的呼语“同志们”外)共七个自然段。如果把第一、二自然段作为课文的第一部分,即作为全文的引论部分,并且概括它们的意思为“从阐述陕北公学的任务入手,联系到纪念鲁迅先生的重要意义”,这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笼括全文中心,含有完整的议论因素的特殊的引论段落。  相似文献   

6.
《鱼我所欲也》(以下简称为《鱼》)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中的名篇,属中学语文传统篇目。人教社将其编入义务教育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长期以来,对此文的论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其一为“舍生而取义”说,其二为“人皆有‘本心’,应保有‘本心’”说。各种教参在这两种观点中或取其一,或兼而有之。即便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在“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中对《鱼》文的论点也存在前后矛盾未置可否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疏》的论点是文首的“民不足而可治者,未之尝闻。”我们认为这只是旨在说明积貯与治国安民的关系,是论据。第三段的“夫积貯者,天下之大命也”才是统率全文的论点。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它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文意活泼,辞锋犀利,语言形象生动且富于鼓动性,较好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但是、这篇文章在安排层次、规划段落、组织材料、锤炼语言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一,文章的第二、三、六段中都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缺乏有机联系的内容,不符合在一个自然段中内容要单一、中心要集中的要求.特别是第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同志为编选《鲁迅杂感选集》而写的《序言》,现在又以节选重新编入高中语文课本。节选部分依文意被题作《鲁迅的精神》,主要论述了鲁迅思想的发展以及他的杂文中反映出来的战斗精神。而贯穿其间的,则是用深刻的笔触论证了的表现在鲁迅  相似文献   

10.
《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这个暮色迫人的老年人,仿佛写劝世文似的,如三十年代所说的老话,劝年青人千万勿读古书,尤其是勿读四书五经。我的话,跟许地山、鲁迅他们那样坚决:我认为在那儿提倡读古书的人,大半不够格,不配。  相似文献   

11.
法国资产阶级作家斯丹达尔(1783—1842)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多年来,围绕这部作品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修正主义者对这部作品作了严重的歪曲,有意抽掉它所反映的政治内容,抹煞资产阶级革命后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攻击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拿破仑,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以来,一个孔子,一部《论语》,一脉相承,是很独特的现象。《论语》包含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各种原则和方法,给了我们一个范本和参照系,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学习《论语》。也就是说,读《论语》要抓其"眼",即抓住事眼、字眼、要眼、网眼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从《论语》中学到的道理灵活运用以解决时下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去理解孔子的真意。  相似文献   

14.
鲁迅曾经悲愤地说:“我还记得中国的女人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羊而不如。”祥林嫂就是一个“并羊而不如”的农村劳动妇女,她一生受尽摧残和压迫,从来没有争取到一个“人”的地位。在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重压之下,她象大石底下的小草,默默地枯黄、萎死,最后象尘芥一样,被扫出了人间。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5年第8期《〈孔雀东南飞〉真的要批判封建礼教吗》一,观点新颖。作曾光老师认为,由于焦母不“从子”、刘兄不算“孝”,两人都不遵循封建道德准则,才造成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因此,“诗人要表达的应该是对封建礼教的肯定”,得出了与传统的“批判封建礼教”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读了高树榕同志的《也说柳宗元的〈江雪〉》,有点不同想法提出来谈谈。高同志的文章,分析柳宗元的处境和心情,谈得是好的。只是结论可商。他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是对渔翁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坚持与寒天斗争的歌颂。”“《江雪》中的渔翁不是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而是要跟当时的冷酷社会,跟造成寒冷的老天爷去斗争!”“也是柳宗元向当时的压迫者提出的挑战!”在《江雪》里看不出这种斗争精神。高同志引《答周君巢饵(艹乐)久寿书》:“虽万受摈  相似文献   

17.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8.
<正>毫无疑问,《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整部小说情节曲折,格调深沉。死亡是全文的线索,"只要不死,就得活着",这八个字里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常。你读它,就像在读每个人的人生,全人类的痛苦都在里面。这部小说出于对生命原始意识的发问,用一次次死亡侧面地回答,神性与理性被反复质疑,直至被彻底抛弃。最后让你毁灭,让你回到个体本位。其实就是这样,死亡是活着的对立面,你永远不可能稍微的活着,活着稍微的死去。福贵出生富贵之家,好赌,赌掉了家  相似文献   

19.
一、讲——从本文开头看议论文的战斗职能议论文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这是我们学习议论文必须首先要搞清的一个问题。鲁迅说,议论文的职能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或抗争”,“对于新的事物呐喊开道。”文章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写议论文,读议论文都必须注意文章的时代背景。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既不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论鲁迅》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当时陕北公学学员汪大漠同志的记录稿,最初发表在1938年3月出版的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刊物上(参阅《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唐天然《〈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经过》和《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2日胡风《一点回忆》两文)。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于1981年9月22日,重新发表了这篇重要讲话,它与原来发表的记录稿略有不同。毛泽东同志当时所以要发表这篇重要演说,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