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来,新闻界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是令人关注的重点。在中央去年采取措施之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离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大距离。为此,有必要对“有偿新闻”的各个方面作点考察。以找出其表现形式,挖掘其产生根源。提出解决对策,以利于坚决刹住“有偿新闻”的歪风,维护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更好地完成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有偿新闻”的要害在“有偿”。“有偿”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四类“有偿”,即政治(权利)有偿、经济(物质)有偿、人情关系有偿。还有一类,则是这三者的结合:政治、经济、人情的多重利益有偿。由此可见,“有偿新闻”可分为四类:“政治有偿新闻”、“经济有偿新闻”、“人情有偿新闻”、“多利性有偿新闻”。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上的某种报偿,新闻媒体或媒体中人提供传媒和新闻形式为他人所用,这就是“政治(权利)有偿新闻”。这种新闻在西方新闻界是存在的。这类“有偿新闻”的制造者,为有权有…  相似文献   

3.
浅议“有偿新闻”张岩“有偿新闻”,这个与改革开放进行曲十分不和谐的“杂音”,已经干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日益严重的不安。1993年9月,中宣部即明确规定不得搞各种形式的“有偿新闻”。但此后尽管中央有关部门三令五申,“...  相似文献   

4.
中宣部有位领导曾经对“有偿新闻”作过透彻的揭露:“明明是新闻采访,偏偏收取宣传费:明明是广告,偏要用新闻形式进行包装;明明是钱稿交易,说成是‘奖金’;明明是向企业或个人出让栏目、节目、专版,却说是合作宣传……”这几年,由于中央和各新闻单位加强教育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有偿新闻”这股不正之风大大有所收敛,但也不能说已经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寻租”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新闻界》2005,(1):82-83
在传媒及传媒从业者逐渐在市场化环境生存的今天,“传媒腐败”已经不能用传统语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来涵盖和解释。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有偿新闻”一般等同于“红包新闻”,而在新的社会现象中,“红包新闻”只表现为“传媒腐败”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传统“有偿新闻”一般只针对新闻从业者个体的个别违规现象,而如今发展到传媒以单位行为进行的有偿违规新闻操作,  相似文献   

6.
禁止有偿新闻不可忽视“土记者”黄世娟禁止有偿新闻,主要是对新闻单位和专业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没有异议。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要彻底禁止有偿新闻,还不可忽视“土记者”,即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以及某些新闻单位聘用的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非正式人员等。据笔者了解,“土...  相似文献   

7.
有偿新闻虽深受痛恶,但像“野火烧不尽”的“离离原上草”。总是“一岁一枯荣”,几成新闻顽症。究其原因,市场有需求是也。 市场之“酷爱”有偿新闻,大抵是市场不成熟之故。一是市场鱼龙混杂,“李鬼”盛行,“李逵”亦孱弱,尚未受过千锤百炼的考验;二是有偿新闻“价廉物美”,“李鬼”、“李逵”服用一律有效,实乃营销策划之最佳选择。 有偿新闻毕竟与新闻相悖。虽变换嘴脸,仍常遭痛打,颇有无奈之状。但,搞有偿新闻者大多“武林高手”,颇会躲闪腾挪。尤其是拿人钱财,不与人“消灾”,总要漏馅儿。所以,经过三番五次捶打,已能机动灵活,不易辨认。然,“孙悟空”的“旗杆”总不能立在前边,有偿新闻亦有“琵琶骨”可锁。此番再不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则仍可能隐迹遁形,终无日河清。  相似文献   

8.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  相似文献   

9.
这个“婴儿”不能倒掉───也谈“企业新闻”与“有偿新闻”梅松武“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闻界也普遍认识到“有偿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并采取了不少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使产生“有偿新闻”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净化。最...  相似文献   

10.
余艳青 《新闻界》2005,6(5):138-139,133
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问题概括为“6大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侵权新闻、冷漠新闻和虚假广告,或者两种表现:专业精神的缺乏和"有偿新闻"的严重泛滥(有偿新闻更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但因在我国现有制度之下表现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类别单列)。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3)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  相似文献   

12.
加强新闻学子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新闻窗》2008,(1):117-118
近期,笔者看到一位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文章,讲的是一场关于“有偿新闻”的课堂讨论。讨论一开始把“有偿新闻”界定为目的性和情义性两种。目的性“有偿新闻”属于“遮丑、堵口”性质,被同学们一致否定。但对于睛义性“有偿新闻”,参与讨论的同学大都表示认同。据赞同的同学称,情义性“有偿新闻”是指在坚持报道真实和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拿相应的“劳务酬劳费”。其合理的理由有二:一是人情世故的无奈,此为中国特色。二是付出之后的理所当然,记者日晒雨淋地出去采访,回来还得笔耕不辍地整理成文,有时候还得冒生命危险,可以为他的辛苦劳动取得与之平衡的报酬。  相似文献   

13.
“有偿新闻”现象又有所回潮,这值得认真对待。“有偿新闻”的危害之大,在于它会从根本上动摇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力量就在于它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如果可以拿金钱就能炮制出冒牌的新闻,那还有什么容现、公正、真实可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这种“有偿新闻”存在下去,就会产生“一粒老鼠屎败坏一锅粥”的效应,使人们由将信将疑,进而至不再相信新闻了——虽然真正的“有偿新闻”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以攻其一点(“有偿新闻”)不及其余(还有许多是真正的新闻)的态度对待新闻者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15.
华西都市报采用“连坐法”制止“有偿新闻”华西都市报是四川日报主办的一张晚报型市民日报。为了杜绝“有偿新闻”,该报制定了“连坐法”,规定:对于任何一篇软广告稿件,每一关都有“枪毙”的权力。一旦在版面上出现,写稿的和编稿的记者、编辑、部主任及签发的总编辑...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全国记协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向“有偿新闻”现象发出“最后通谋”,使广大新闻工作者为之精神振奋,并在学习贯彻中引起深入的思考。有偿新闻现象困扰新闻界久矣。记得1991年我在北京参加新华计第七期新闻干郑填训班时,曾听到浙江来的一位小同行感叹地说,参加这两个月的培训,自己要损失几千元。我颇为吃惊,一打听,原来他所说的损失是因为搞不成有偿新闻了。当时,有偿新闻之风还只是在沿海与南方一些省份流行,但不久,南风北渐,很快蔓延全国。当年,全国记协便…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借新闻工作之便,以职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行为”。搞有偿新闻的虽然只是少数人,但其影响很大,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腐蚀新闻队伍,败坏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损害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怎样才能禁止有偿新闻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五个环节。要抓中心环节。为什么有偿新闻禁而不止?根本原因是缺乏教育。因此,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在于教育。学习教育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中心环节。抓住了学习教育,就是抓住了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相抿LJ你还组.改们计划田一万个日的时间开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神圣的新闻事业内部,“有偿新闻”问题不容回避。几年来,虽经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治理,有偿新闻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但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禁止有偿新闻,已提到“加大新闻界的反腐败力度”的高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业内的高度重视。有偿新闻有各种表现: 其一是有组织的集体有偿新闻。如有些新闻单位,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不分,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不分,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下指标,分任务,要求记者搞创收;有的把采编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拉广告挂起钩来,实行奖罚;有的新闻单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企业作形象广告,并不标明广告;有些新闻单位出卖版面、时段、节目,或将版面、时段、节目承包给个人。 其二是个人有偿新闻。一些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向采访对象索取车马费、误餐费、劳务费;有的记者以其他形式向企业索取产品、财物等。 其三是被动有偿新闻;有些企业在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中,给记者发“红包”、纪念品;有些企业以各种名义组织记者参加采访、旅游和娱乐活动;有些单位还设立名目给记者开稿费、发奖金、奖品等。 其四是那些隐蔽的、变相的、受某种利益驱动的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9.
卷头语     
《视听界》1993,(5)
江苏省广播电视厅于8月份召开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会议:一个是“江苏省广播电视经营创收座谈会”,另一个是“加强职业道德,坚决禁止‘有偿新闻’座谈会”。大力开发广播电视系统的经营创收能力和坚决杜绝“有偿新闻”,是进一步深化系统内改革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两大问题。二者看似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实则紧密相关、高度统一。如果不有力地制止“有偿新闻”,党的新闻事业必然会丧失她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声誉和威望,我们这支队伍就会从根基上垮掉,新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反之,如果因反对“有偿新闻”而不分青红  相似文献   

20.
自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下发以来,广播电视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狠杀不正之风,公开地搞“有偿新闻”的现象确实大为减少。但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些人仍在搞“有偿新闻”,不过这些人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较之过去变得更加隐蔽、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如不迅速对隐蔽性“有偿新闻”加以禁止和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