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师范类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是受到教育体制、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毕业生素质与能力下降及就业心态误区等因系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建议从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加强师范毕业生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指导等方面切实保证师范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如何使专科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抢占先机,应提高师范类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适应新时期各类教育机构的人才需求,并结合社会教育发展趋势,转变传统师范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由于受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编制、培训机会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通过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师范本科生计划"和"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可以有效缓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抽样选取河北省省属师范类高校2012届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采用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就业与考研的权重关系,求职期望,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的选择.以及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看法,探究新形势下我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可行的对策。师范类院校既有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就业范围局限大等特点,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我省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如何根据变化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就成了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配置高等师范类毕业生资源,就必须坚持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师资人才;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还应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发布2005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对所有师范类毕业生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7.
师范类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本土化的中小学教师。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给师范类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小压力,自主创业有利于扩大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途径。针对地方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强调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和师范性,对接地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构建创业教育与师范类专业教育相融合,"重品行、宽知识、强技能、勤实践"的课程体系以及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用人单位的挑剔、结构性矛盾突出、学校培养和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建立务实、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如在教育系统外就业,原则上应缴纳全部培养费及师范奖学金。肄业生的就业:大学肄业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国家不负责其就业派遣,并将档案和户口转向其生源所在地自谋职业。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国家政策规定对残疾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必要时,学校可与民政部门联系安排残疾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患病毕业生的就业: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地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  相似文献   

10.
王保义 《江苏高教》2000,(1):116-1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师范就业机制,让师范毕业生走向市场已成为必然。 1.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昔日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变为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旺  罗斌 《教育学术月刊》2003,(9):22-23,40
在整体推进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由于其在改革进程中表现的特点、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震荡和影响独具特色,因而备受社会关注。为充分了解江西省师范类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久前,笔者到江西省会昌县、于都县、赣县、黎川县、南城县等五个县和赣南师范学院、抚州师专等二所师范院校采用问卷、座谈等方法进行调查,并从实际出发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和就业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一、师范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全省各县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差别很大,各地解决毕业…  相似文献   

12.
徐忠勇 《考试周刊》2013,(49):149-150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师范毕业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师范类毕业生意义重大。在全国英语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更加彰显。本文从目前高校英语师范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出发,探讨了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从培养学生职业观念、强化基本功、调整教育实习时间和匹配中小学课程的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施秋艳 《文教资料》2010,(6):168-169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市场用人机制的改革.目前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符合自身实际的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师范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包括师范和非师范两种类型,从数量上看,毕业生各占50%.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在每年的10-12月份,从2008年的情况看,师范类小型招聘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每天都有少则两三家,多则八九家用人单位,全年总计达800多家用人单位进校举办专场招聘会,东北高师联合供需洽谈会参会单位数量超过去年的800家,达到1000家,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基本与去年持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扩张引起的毕业生人数激增使我国的就业压力急剧上升,职场的激烈竞争使得近几年师范类的本科生就业更加困难,本文在分析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提升师范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旧交替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意识和择业观念发生了前扎未有的变化,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就业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东北地区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洽谈会近日在东北三省陆续展开。同往年供需两旺的情景相比,今年各校的洽淡会出现了供远大于求的情况。部分专家表示,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难中之难,对此,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些实际措施,从政策和待遇上鼓励师范毕业生到民办学校和基层学校就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择业。东北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供大于求创历史之最  相似文献   

18.
高师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毕业生采取的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新中国建立以来,高师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沿革经历了三个时期。 1、建国后至“文革”前 建国初期,国家百业待兴,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当时全国毕业生人数每年仅几万人。因此,国家不但制定分配政策,而且全国统一编制毕业生分配计划,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师范类毕业生不但被圈定在教育系统任教,而且每年还抽调一定数量的文史、理科及其他科系的毕业生到学校任教。这种高度统一的计划分配体制,对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954年政务院文件就指出:“过去,在制订师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对其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在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又结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611万,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已超过60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0%。面对着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走向市场的师范类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当前师范生就业的形势,理清思路,采取有效对策,破解师范生就业难题,促进教师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