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门宴座次新探江苏黄伟达传统课文《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涉及宴席座次的只有寥寥几笔。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东向为尊,其次...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是这样描写座次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句中的“向”字如何理解?是介词“朝向”、“对着”,还是名词“方向”?“东向坐”等词语如何理解?是“面向东坐”,还是“坐在东边面向西”?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因此,《鸿门宴》中的座次,是面东为尊。这与古代帝王面南召见群臣议事,以南向为尊的座次不同,那么,“以东向为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仪礼》记,古代贵族的住屋,通常是坐北面南,而且一般为“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上座次最尊的是坐北面南。帝王在宫殿上的座位也是背北面南,群臣则北面朝君,故古书里常有“南面称王(孤)”、  相似文献   

4.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众所周知,这是《鸿门宴》中排的座次。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不惜笔墨详细叙述各人的座次?原来,我国古代对座次很有讲究。室内的座位以朝东方向为尊,其次是朝南方向,再次是朝北和朝西。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  相似文献   

5.
古人往往把“面南背北”这个座位视为天子之位,奉为“至尊”(最尊贵的座位),因此在京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皇帝或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地位尊卑依次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这种形式人们较为熟悉,但看到《鸿门宴》中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不少人产生疑问:难道亚父(范增)面南北向地坐着,他的座位最尊?而刘邦  相似文献   

6.
坐:古人的“坐”与现代人不同。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谓之“坐”。坐席讲究“食坐尽前,虚坐尽后”。意思是宴饮时身体尽量往前坐一点,那样不会因饮食而弄脏了坐席;其它时候身体尽量往后坐一点,那样表示恭敬。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写沛公去鸿门向项王谢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儿的“坐”,均为上述姿势。张良因地位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是在项羽军帐中喝酒,按常理刘邦作为客人,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大多研究者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藐视刘邦的傲慢自负心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鸿门宴》教学实录师:上一节课了解了《史记》的有关文化知识,疏通了文意,分析了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局等.那么,你对文中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生:“狂妄自大”,从项羽接到密告后大怒要“击破沛公军”的话中可以看出;按古代座次礼仪,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坐,主西向坐.项羽宴请刘邦却“东向坐”,违背待客之道,也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9.
近阅陈强先生撰写的《“鸿门宴”的座次》一文(载《中学语文》1991年第六期),阅后颇受启迪,激发起笔者进一步探索“鸿门宴”座次的兴趣。陈强先生的文章(下称陈文)是从古代堂室制度的考证中来论证古礼座次的尊卑,从而得出“鸿门宴”座次的尊卑的结论。其研究的方法无疑是对头的,因为古代礼俗毕竟还有其传统性、继承性。但笔者对陈文关于“鸿门宴”座次的尊卑的结论还不敢完全苟同。陈文指出;“项王东向坐,以尊者自居。让刘东北向坐,不把他看作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这正好把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者自居的傲慢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因而也东向坐;范增朝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带上了用典、委婉、借代、互文和偏义等修辞色彩,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习尚语、用典语、委婉语、借代语、互文语和偏义语。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如果仅仅按照字面逐字对译出来,就有可能损害原语句的意思。现分类例析如下: 一、习尚语①寓逆旅,主人口(每天)再(两顿)食(给饭吃)。(《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朝向东方)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传。(《鸿门宴》) ③公子从车骑,虚(空着)左(左边的位子),  相似文献   

11.
一、向(嚮)《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嚮坐,亚父南嚮坐,……沛公北嚮坐,张良西嚮侍。”《淮阴侯列传》中有:“信乃解其缚,东嚮坐,西嚮对。师事之。”这两节文字中,清楚地交代了当时的席位  相似文献   

12.
刚上完《鸿门宴》一文,对文中“座次”之说颇有一翻思想,慨叹作者才智过人,作文处处有意,点点留心。就拿“座次”之说,更显其笔力之非凡,即作者通过儒家文化中“札”这一传统习俗规范,反衬项羽“自尊自大”的武夫形象。后有偶然之机拜阅舒大勋先生撰写的《也谈“鸿门宴座次”》一文(载1992年第3期《中学语文》,读后更受启迪,激发笔者进一步思索“鸿门宴座次”,探究“鸿门宴”会主人之性情。舒先生首先总括陈强先生在《鸿门宴的座次》一文中所展示的两层意思:“其一古代座次的尊卑是以东向座最尊,南向座次之,北向座又次之,西向座末位;其二是“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羽以尊者自居,“藐视刘邦而有意安排的”,以此作为他的立脚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项羽处处以礼待人,紧扣‘礼遇’二字,何以有自尊自傲,以势压人的表现呢?宴会上范增,项庄不恭,欲杀刘邦,但绝不能张冠李戴,把罪过加在项羽的身上。……项羽在鸿门宴中如此礼遇刘邦,奉  相似文献   

13.
突破语言文字障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提高阅读能力。分析造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适当运用“六书”析字的方法,是突破汉字词义的途径之一。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坐”,就不能理解为我们今天的“坐”这个动作。从  相似文献   

14.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樊哙从良坐”。象这样详细地叙述宴会中每个人的坐次方位,在《史记》其他篇章中还少见。教《鸿门宴》一课,要注意让学生弄清人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弄清人物的空间位置,才能更好地了解宴会的斗争。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重要情节,无不与人物的空间位置有关。比如,东南西北都设有座席,项庄在何处舞剑?看来既不在阶下,也不在旁侧,而是在中心空地。这样既便于大家观看,也便于项庄趁机行事。樊哙进帐后何以“披帷西向立”?是因为项王在西边;如果前面不交代“项王东向坐”,此处的“西向”即不可解。宴会上,人物的空间位置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座次尊卑问题新论——兼及项伯是否内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著总是容易被人关注,《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节选)传世两千多年,连其中的座次安排也被人读出了文章: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这里立论的关键,是把项羽和刘邦当成主客关系来处理。但《鸿门宴》本身却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我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抓住了文中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拓展延伸,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范围,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余英时先生《说鸿门宴的坐次》一文认为:鸿门宴的坐次“是太史公描写鸿门宴中极精彩而又极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详述当时坐次决非泛泛之笔,其中隐藏了一项关系甚为重大的消息”,进而指出—— 但在鸿门宴的坐次中,沛公的“北向坐”则更值得注意。依如淳“君臣位,南北面”之说,刘邦显然是正式表示臣服于项羽之意。刘向《说苑》卷一《君道》篇记郭隗语  相似文献   

18.
亚父智疲     
高中教材选编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各种版本的教学用书都极力赞誉亚父范增的足智多谋、远见果断,但掩卷深思,却又不得不为亚父在鸿门宴中所隐透出来的谋乏智疲而叹惋。身为项羽军中第一谋臣、又独具“亚父”这一特殊身份的范增,论势尚可,而知人却不够。他多年跟随项羽征战,出谋划策,理当深知项羽为人处事的优柔寡断,却在谋诛刘邦的鸿门宴中将全部的机会寄押在他的身上。项伯在项羽军中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与张良交往的历史、宴前“私见张良”的行踪,范增应该知晓却丝毫不知,更说不上防范。无论怎么讲,都很难与足智多谋挂钩。其二,在事态的发…  相似文献   

19.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20.
在执教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过程中,我力求篇篇新颖,篇篇亮点,如《荔枝蜜》———“变”的穷魅力;《猫》———自我发现;斑羚飞渡》———对老斑羚的真情说;《心中的鹰》———给课文再标题;《鹤群翔空》———演飞画。下面说说“《猫》———自我发”的教学流程,这课的教学流程为三个板块:一、自问自答。要求学生根据文内容设计出新颖的问题(力有所发现)并写出答案。教师发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两三个问题,部分问题有较为准确的答案。问题一:为什么“我”觉得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问题二:文中第二只猫被人带后,它是否会想念自己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