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前,不得不由关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加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建设的实践活动。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政治理论课价值创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着眼点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精神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态文明教育,并应该从基础教育人手。司马迁编撰《史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究天人之际”,即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并将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视.但其从理念到教学活动都未上升到生态意识的高度.本文认为生态意识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并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生态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  相似文献   

4.
杨梅 《文教资料》2009,(7):157-159
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它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课程是教育的灵魂,它指导着个别化教育的实施.生态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形成性,强调对学生现状及生活环境的全面了解、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的自我引导能力的培养,强调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评量的动态性与生态性,强调家长的参与.个别化教育程序中的每一步都应该充分融入生态课程的观点,利用生态课程观指导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并且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对青少年实施生态意识教育,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广泛地开展,还要引导学生投身生态建设实践。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物与环境知识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教授好这些理论,就能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生态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就能保卫人类的物质家园,所以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乃至法律手段来保护自然生态成了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与人类精神家园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所以教育生态关怀理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的生态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都是独立的、自主的,有鲜活生命的人;—其二,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互生、互补的有机生态组合。从宏观上看,教育本身就是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7.
生态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层次,因其对人所具有的根本性影响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人类走出困境的时代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就承担着传播和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使命,成为生态观教育的主体具有应然性。而从实践来看,生态观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高校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体系,并确定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这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而要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是加强国民的生态观教育,提高国民的生态素质。高中生物教学在提高国民的生态素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适合进行生态观教育的素材,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的实施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和机遇,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学生科学生态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如何消除所谓"副科"的消极影响,灵活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广泛推行实践教学,对树立科学生态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引言伴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时,生态教育应运而生加强对全民的生态教育,让社会的整体公众力量都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全面监督生态建设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洪水再生型神话在世界各地流传都极为普遍。中国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对此类神话的传承更为广泛。这一类型的神话是洪水神话和人类重新繁衍的神话的复合。这些神话包含了非常鲜明的生态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行善施惠的精神生态观及自然选择中的人口生态观。理解神话的生态思想对平衡当下的生态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宏泰 《科幻画报》2022,(10):213-214
随着人类关于工业方面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因而生态观理念经常被提及。生态观念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而美术学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涉猎众多,在美术课程中,生态视野是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向,将生态观融入到美术活动的开展中去,是目前符合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设计符合生态观念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生态观念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4.
引言伴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时,生态教育应运而生[1加强对全民的生态教育,让社会的整体公众力量都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全面监督生态建设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当前教育信息化无法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割裂与孤岛"等结构性的问题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高原期突破的瓶颈.本文从教育信息生态进化与发展的视角阐述了生态观对教育信息系统构建指导的适恰性,指出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必然要从以硬件为中心的低级态进化到以人本为中心的高级态.高级教育信息生态的核心价值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核心驱动力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生态观指导下的应用导向设计是突破当前应用瓶颈、深层次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要求相一致.我国高校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行统一的生态实践;要丰富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心灵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相似文献   

18.
少数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和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民族预科生自身可持续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观,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主动走近学生,强化社会主流的生态文明观、净化社会生态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改善德育教育管理方法,引导预科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及时代特点,认识自己所处的发展关况,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方面强经预科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解希静 《陕西教育》2007,(12):13-13
生态一词原本是生态学的术语,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式教育思想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教育教学的生态化是当今一种重要的思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后现代教育观取向,实施生态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与改造力度加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升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人地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