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川 《中小学管理》2002,(11):48-48
在我们的头脑中,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显性知识的系统,即我们所知道的、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符号、概念、命题、图表、公式和事实;一套是隐性知识的系统,即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价值观、习惯和信念等等。前者就是通常所谓的“知识”,后者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养。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就拥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能够渗入到性格结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在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些真诚而又智慧地表达出了自己伟大发现的人,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是伟大的发现造就了他们!  相似文献   

3.
为多途径减少初中生的手机依赖行为,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希望和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初中生希望问卷、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33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初二和初三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初一的学生,并且手机依赖程度存在学校间的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的手机依赖相关显著,其中,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希望在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拒绝教养方式、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的手机依赖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心理学家将教养风格分成独断专权、溺爱、放任、民主威信四种类型。其中,独断专权型父母比较严厉,要求绝对服从,期待高,规定多,缺乏解释,动辄打骂体罚。独断专权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假意服从、冲动暴力或被动攻击,缺乏自主性,缺乏动力;或者生活漫无目的,容易情绪化、走极端,经常闷闷不乐、孤独无依,人际关系不良。大量研究表明,暴力教养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或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从多年积累的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体验及其生成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长期以来,体验问题一直未能进入教育理论研究的视界,我们对体验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缺少清晰的了解;在实践中,教育比较多的是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上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现行教育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缺少体验甚至是无体验的教育。由于体验与素质的形成密切关联,以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最终指归的“素质教育“理应关注学生体验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的深层知识基础是体验知识。由于体验知识的支持,才使普遍性知识得以成立和有效。隐性知识、具体性知识和形象思维构成了体验知识研究的基础。它具有非理性化、知识转移中形成流失并且有结构性等特点,它包括体验、心智模式、直觉及信任和承诺等方面。后现代管理具体个性化的、自我管理的知识基础就是体验知识,它对于理解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变革、企业创新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主能动、能思能感、素质全面的主体人,课程的实施是完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课程,所谓“主体人”也就成了没有手段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课程也不能代替主体人的位置而成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这一前提下,知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它虽然也是成长本身的内容之一,但成长决非意味着使人成为承载知识的机器,它是促进入成长的条件而非成长本身。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教育学应属于两个位面的概念,前者强调操作,后者着意研究;前者重在实践,而后者落于抽象。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区别与教育学科的分化。教育知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照的行动方案,具有经验性和操作性,是一种实践知识,属形而下;教育学知识以价值观的引领为主要参照系,具有论理性、抽象性的特点,是实践哲学的理论范畴,属形而上。而且区分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情感体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情感体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为何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何在?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去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12.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3.
陈军 《上海教育》2013,(25):70-72
当我们在历史坐标中研究孔子时,孔子的伟大创举显得更加鲜明夺目。从世界文明史上看,孔子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启蒙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方哲学史告诉我们:公元前6世纪,希腊奴隶社会比较发达,代表人的宇宙追问水平的哲学,聚焦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诞生了自然哲学。到了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人,诞生了“智者”代表。智者是当时的一批有共同思想倾向的职业教师,教育公民并索取报酬。虽然柏拉图讥骂智者是贩买知识的商人,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生,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突出了人本身的自我成长。到了苏格拉底时期,更加探寻于客观真理世界。苏格拉底更加明确地认为,认识事物是可能的,而认识可能性的依据就是掌握知识,寻求定义。苏格拉底的认识辩论法,就是探寻知识的工具。无疑,在西方文明推进过程中,苏格拉底是知识的灯塔。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语义网络、群体智能为特征的Web3.0时代的到来,教育元宇宙成为了新一代互联网革命下的重要探索议题,深刻影响着未来教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探究教育元宇宙背景下知识观的革新,既是厘清教育元宇宙内涵的必要工作,也是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技术—社会互构论”视角,解构了教育元宇宙去中心化的特征要素和技术基础,分析了教育元宇宙知识观的技术—社会二元性。本研究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评价改革三个现实问题,探讨了教育元宇宙的技术特点和社会的教育需求,通过对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流程再造,充分赋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去中心化知识共创。同时,教育元宇宙也是一种相对的去中心化的知识观,仍然需要中心机构以合适的方式在教育生态、课堂教学和知识组织上发挥恰当的作用。对去中心化的教育元宇宙知识观予以理性、批判的探究,能为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养中心理论是上个世纪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强调创造性的革新精神,就像人的教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样,教养中心理论对教育的实际影响也是潜在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少一些说教,而重视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判断、建构、形成。上世纪5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理论,其倡导的“发现法”强调过程的体验、强调内在的动机、强调信息的提取,成为体验教育中“体验”、“感悟”等诸多心理过程的理论依据。在体验中,主体(我)主要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受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的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8.
我们从来不提要培养学生有教养,似乎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劳动人民则从来不需要忸怩作态,我想,这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我以为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也应该重视教养问题。而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相似文献   

19.
20.
对河南省900名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核心家庭比率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有增多趋势,但无论在何种结构的家庭,家庭教育的主体都是父母;受科学教养观念缺失的影响,不少学前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有些儿童日常活动安排不科学;城市的家长更注重与儿童进行亲子沟通;父母的教养知识、教养观念等存在不少问题.要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水平.必须从家长做起;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的整体现状,"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