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色盘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目前,农村高中生大多视野狭窄,思想保守,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把语文与生活及自身的发展割裂开来,这就导致了他们普遍对语文兴趣不浓、重视不够,语文课也往往局限在课堂里、课本上。实际上,语文是情感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美的综合反映,语文课不是课堂“小语文”,而是生活“大语文”,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情趣盎然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得有多好,而是懂得驾驭课堂的艺术,能把语文课上活。的确,语文课不是算式,没有唯一的答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传统的“死寂”走向“活泼”,从“单向”走向“互动”。从课堂教学本身来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激活语文课堂,就必须围绕教师和学生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快乐评价”是让评价过程中处处体现激励与愉悦,通过评价,让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生活得乐观向上,让“快乐”评价学生度过“快乐”童年。一、“快乐”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评价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训练过程,评价绝不能成为鉴别、淘汰、选拔的手段,而是要成为教育学生发展成长的一个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及时的良好服务。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更能给予学生全面、真实的评价。1.课堂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把握了课堂这个关键部位,就等于抓住了有利的评价契机。如:在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曾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书面的知识,而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堂进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的学科,语文的教育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理解与表达的愿望,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母语学习中不断加深对语言、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笔者认为,只有努力构建“学”的课堂.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让学生学得简单、自然、快乐,让学生学习呈现出专心、舒心的学习状态,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孩子们想要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正>一、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新变化要学好语文,“工夫在诗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走向“语文生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靠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习,自主性不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课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不仅在语文课上学,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学习变得更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为学生的语文生活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活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读、写、听、说。读为先,读是接受知识、开启心智的重要手段。语文课上阅读课文占了课堂活动总量的很大比例,无怪乎人们把无论什么学习都一概称之为“读书”了。“读书”要快乐,首先语文课上的“阅读”就必须是快乐的。然而,纵观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问一问学生:阅读学习课文,你快乐吗?也许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摇头给出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9.
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就学科的性质而论,目前尚有很多说法,但有一条:即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以及它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对象却是大家公认的。章熊同志指出:“准确地说,语文课涉及的,木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语文课传授知识、分析语言,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的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这样’。”①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没语文课以训练之。”这些论述揭示了两层意义:一是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刘银玲 《考试周刊》2011,(86):38-39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语文课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解码、重组、提升,再解码、再重组、再提升的旅程。语文教师就要在这“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当下不少语文课却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文、泛语文等失衡、失控乃至失度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往往热热闹闹,但只是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的确,语文教学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语文学习为畏途。如何让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清朗起来,达到孙双金老师所说:“简约课堂不是简单课堂!它是外在形式简单,而内在思想丰盈;它是教师教得简单,而学生学得丰富的教学。”的教学境界呢?笔者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  相似文献   

16.
“以学定教”是语文课教学本质的必然要求,它的本质是要求确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情况来确定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而一切客体都应该服务于主体的需求,因此要处理好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最后达到主体的自主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打造“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用以学定教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陶红松 《海南教育》2014,(18):72-73
“语文园地”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游乐园,学生从中不但要学到语文知识,更要收获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爱上语言文字。纯粹的教师问学生答,然后做练习册,那就不是“园地”而是基础训练了。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往往热热闹闹,但只是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的确,语文教学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语文学习为畏途。如何让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清朗起来,达到孙双金老师所说:“简约课堂不是简单课堂!它是外在彤式简单,而内在思想丰盈;它是教师教得简单,而学生学得丰富的教学。”的教学境界呢?笔者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  相似文献   

19.
郝久红 《教育》2014,(7):68-68
新课程倡导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生活空间里健康成长。 点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的良好创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一定要彰显“生活味”,以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20.
活动宗旨:语文学科的立足点是“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足于人的发展并以此回报社会。语文学习有两个课堂,一个是有形的课堂,另一个是无形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大语文课堂中习得语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上语文课,不仅是要学点语文的基础知识,练一点语文的基本技能,语文教育应利用各种条件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活动目的: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宣传、策划能力,提高学生简明、得体、艺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