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嵘 《上海教育》2009,(9):60-6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为此,笔者在“抓”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存在着2大类文本:作者文本和读者文本。读者文本又包括3种类型:编者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在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这4种文本之中,语文课堂到底由谁的文本来作主?就现实的语文课堂来说,在作者已死、师生失语的状况之下,编者这位“隐形的”读者成为文本解读的惟一权威与终审裁判,编者文本成为语文课堂的权威文本。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到底要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是成功的?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静"界,通过静读、静听、静写,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使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上的“张力”存在于文本内部,体现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表现在由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引导下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上。因此,教师可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和彰显“张力”,从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上认识“张力”,从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状态上把握“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6.
张洁 《学周刊C版》2011,(1):122-122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完成“课本,老师,学生的对话”,而现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注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少,缺少阅读的语文课堂不是好的语文课堂。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知,是完成深刻探究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深对阅读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语文课堂,很重视学生的对文本的自我体验、自我理解。但有些课堂上将“独特体验”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这“独特体验”的基础是否离开了“文本价值”?是否抛弃了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马如月 《师道》2012,(5):32-33
给学生以充沛的时间阅读文本.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它课堂的重要标志。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发挥它浸润生命、影响人生的作用的过程。有了对文本的多层次阅读,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那化育无痕的熏陶作用正在被人为地弱化,具体表现为,许多语文教师利用手中的“话语霸权”。剥夺学生的课堂阅读权,转而带领学生去挖掘所谓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文本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许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就是不让学生多看文本。若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看文本。老师也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看文本,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导师”。  相似文献   

11.
好的文本是迷人的“风景”。进入这个“景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方法的获得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法是引领学生实现文本对话、心灵旅程的有效途径。那么,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呢?  相似文献   

12.
杜芳 《西藏教育》2008,(8):33-34
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上老师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语言,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意味、情味,真正感悟汉语文的魅力。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尝汉语文之味呢?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追求喧闹、炫目、花哨、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语文课堂上需要的"静"界。打造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静"界,教师应在学生静心的良好境界下,采用静读、静思、静写、静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还能够让学生受到内心的熏陶,思维得以开启,情感得以丰富,弥补自己解读的不足。但并不是说现代语文课堂上不需要激情、热情,而是说更期待课堂上多一份"静"界——教师思考的平静,学生内心的宁静,语文教学的安静。  相似文献   

14.
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能化静为动,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结合生活,努力探索“活化”文本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走进文本,复活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并由此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走进文本”,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再现与升华,以适应现代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言语形式是语感所以生成的“本”和“源”,阅读文本,就是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语文课堂上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相当严重,金圣叹所言“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的  相似文献   

17.
刘耀琼 《教师》2020,(5):34-35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必须正确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要有文本意识,要融入文本特色,要深入读透文本,准确捕捉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训练点及写法上的妙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19.
文本是作者的感悟、情感的升华。语文阅读教学通过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能够激活文本生命的积淀,还原文本的色彩。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巧妙地激活文本呢?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我想结合苏教版第九册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读出“语文昧”“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想使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必须紧扣文本,从语言文字人手,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感受语言,用心灵去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