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悠久深厚,从海外影响来看,无论汉唐还是明清,共传播内容都十分丰富。其中“四大名著”在海外传播时间早,译本多,影响大。近年来,“四大名著”的海外传播又有了一些变化与新特点,且有一定代表性,就此进行分析,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或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因素,这不但可以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还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需要有创新性思维,更好发挥"走出去"企业和商人的传播潜力,在加强大众传播的同时,要着力强化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一个以跨媒体、全媒体为特征的微传播时代,"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要适应传播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有计算与情感两个分析维度: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精确营销、用户画像、舆论分析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大数据计算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内容;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深对于国际传播目标用户的了解,使个人化传播成为可能,从而给传播内容“情感赋能”,让不同的用户产生独特的情感连接与个人化的情感依赖,给“情感传播”提供策略支持。本研究综合对两个维度和国际传播多元主体的认知和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传播中,随着“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Web2.0时代的到来,有一种力量正在悄然和有效地传播着中国。它结合了网络传播的效率和人际传播的效果,成为值得我们国际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注意和利用的另类国际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于2022年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取得的显著成果,可以从国际传播三大经典理论范式的视角分别总结。以传播技术视角来看,从对经典的技术主义理论做出新的解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与传播研究结合的新思路,我们在学科理论建设上有了发展,并提出了“元软实力”研究的基础模型和“智能鸿沟”等新理论。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我们正处于国际权力关系重组的历史过程中,世界格局过渡期的动力特征得到关注和总结,并且针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传播冲突也有了新的阐释理论,总结出阴谋论谣言的说服框架。在文化研究方面,我们的议程设置研究填补了文化领域的缺位,并将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从单一时间截面拓展至时序性视角。  相似文献   

6.
李斌  侯琳  肖潇 《对外大传播》2022,(11):43-47
城市形象传播需要依托具化的载体。要认清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城市形象的定位,进而对其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优势或特点持续不断进行突出和强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广西柳州依托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使柳州以“电动汽车之都”的形象成功“出圈”,引起国内外媒体持续关注。柳州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成功经验,对地方城市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传播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对外传播领域内,突发事件传播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对外传播领域内各种突发事件的传播也越来越具有移动社会化传播的鲜明特征。即,在对外传播领域,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沿着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进入公共视野的突发事件,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和新兴移动社会化传播方式的运行共同勾勒了突发事件传播的真实图景。面对各种突发事  相似文献   

8.
吴飞  展宁 《对外大传播》2015,(1):6-8,12,1
2014年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2013年的重要主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在关键领域又有新的理论突破。相关研究聚焦于软实力、战略传播、新媒体、话语权等议题,同时媒介融合与传播变革、国际舆情应对、公共外交、智库等重要主题在这一年也受到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当世界秩序发生历史性演变时,国际传播也在经历从形象工程到战略传播的范式更替,其中的话语体系、传播对象、传播策略都会有所调整。我们既需要多一些冷静的宏观判断,也需要多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想象。未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仍将交织着"融合发展"与"走向全球"两大主题。未来的对外传播研究,应当同时具有时效性、战略性以及前瞻性,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胆创新,不断深入,以互联网思维这把金钥匙开启融媒时代的对外传播之门。  相似文献   

9.
沈昕 《对外大传播》2010,(10):43-43
民间外交参与对外传播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传播学认为,对外传播的类型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大众媒体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有利于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地展现中国共产党负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大国大党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友善、积极、健康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实践应注重从增量导向到提质导向,并可借鉴政党政治营销的理念和理论,借由融通中外的文明圈对话进行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11.
乔木 《对外大传播》2006,(12):13-16
“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就如何促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扩大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暮求。在全球化大潮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方略和对策。 在传播界看来,本次论坛有几大亮点:专家学者发言靠近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大会发言论点清晰,和与会者形成互动:分组讨论时的专家点评敏锐准确。 《对外大传播》作为本次会议的发起方和媒体支持单位,参与了这场关乎我国全球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讨论和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BBC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简称。1932年12月,BBC开办对外广播的“帝国广播”。1936年11月正式创办英国电视台。目前BBC是英国全国性的传播机构,也是世界最有影响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该公司的传播既包括广播、也包括电视,还有新兴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14,(7):62-62
正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暨首部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6月2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国际传播蓝皮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年度专业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并汇聚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纂完成的。全书从  相似文献   

14.
情感研究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障碍,探究理性研究范式规避的社会过程性问题。情感传播的效果受制于多种因素,传播主体无疑在其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它不仅是传播内容的把关者,也是传播策略的决定者。传播主体本身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因此,立足于传播主体的差异,对国际传播中共情策略的运用区分国家叙事、媒体叙事和民间叙事,对应“不对称共情”、“弱共情”和“同感共情”三个层次,实施凝聚共识、广泛融情和精准共情的演进机制或可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14,(10):56-57
正在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媒化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被公认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新时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适应媒体环境和传播格局的全新变化,综合运用大众传媒、涉外活动、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发挥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作用,努力在国际上发出正面声音,塑造正面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创新传播理念,提升国际传播的说服力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内宣、外宣和网宣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微传播时代传播载体的微博、微信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微传播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微传播时代,中国如何发展对外传播,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形象更有效地传递到世界各地,如何抓住新机遇、积淀后发优势、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是具有战略性且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微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形成城市自身独特的品牌和传播力是城市化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全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优势,并通过艺术传播的加持,形成可感知和可认知的城市品牌价值内涵,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已成为城市国际传播、构建城市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城市品牌及其传播力建设,既要有艺术的想象,也要有科学的路径和方法,特别是艺术思维、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在城市品牌塑造和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对于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共产党,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有重大意义。做好党的二十大的国际传播、向国际社会积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国际传播工作贯穿2022年全年的主线。在融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视频传播平台和层出不穷的视频产品为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应从信息触达环节出发,通过畅通有效的视频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让中国共产党的好故事、真故事产生更大传播影响力;应从认知解码环节出发,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用直观的视听语言减少文化折扣;应从态度认同环节出发,以求同存异的态度,找到双方文化中共通的文化情感,运用“他者”视角巧妙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相似文献   

19.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2021年中国主题“网红”传播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的“网红”内容生态中,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数码智造等四类中国主题的内容格局日趋清晰,持续强化国际传播信息的有效供给;在现阶段的传播态势中,中国主题“网红”开启高速发展进程,以内容收视水平的不平衡局面为特征,揭示了未来内容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也释放了视频质量标准提升、接轨国际“网红”市场等前瞻信号。如今“网红”国际传播浪潮方兴未艾,仍需客观审视“网红”传播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及强化新媒体传播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