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崇人之德     
《出版参考》2005,(9):46-46
荀子给学生讲课,有个学生问他:“请问老师,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2.
说“物”     
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是:“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外物,如具体的说,恐怕也不外乎声色犬马——于是王弼的话作这样的解释也不会错,即圣人也可以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如果真这样的话,圣人与小人又有什么区别了呢?区别是有的,即圣人虽享受其乐,但不沉溺其中,就像《管子》所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或《荀子》的“君子使于,不人役于物。” 说到底,在物的享用方面,君子与小人并无根本的差别,关键的是在于人被物所主宰还是人能主宰物。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除了记他的忠义之外,还特地提到他担当国家大任前的情况:“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  相似文献   

3.
万事由来     
“割鸡焉用牛刀”的由来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县城,辖境不大,社会风气不好。子游在武城做官时,将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教诲,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次孔子专程到武城检查子游在那里治理的情况,孔子沿途观看,市井繁盛,弦歌盈耳,知道子游在这里干得不错,进城后见了子游,便微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样小的县城,还需要用子游这样有才能的人,认为是大材小用了。可是子游不这么认为,他回答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过去老师你不是说过,在…  相似文献   

4.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动荡不宁的社会,也是一个“女子与小人难养”的社会,他对当时女子和小人的生存处境格外关注。孔子仁学的目的是让作为统治阶级的君子能够克己修己,为女子和小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仁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成于思     
记得我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来到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学生还没有休息,便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白天呢?”学生还是回答:“在工作。”卢瑟福说;“那么你早晨也是在工作了?”学生点  相似文献   

6.
编辑如师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看见语文老师,总发现他的眼睛是红肿着的。一天,我大着胆子问老师:“你晚上没睡好觉吗?”老师说:“晚上要备课。”我又问:“讲课有课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备课?”老师说:“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懂了。打个比方,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拿瓢去掏水,能掏出一满瓢水吗?肯定不能。可如果将桶里装满水,里面有比一瓢水不知多多少倍的水,然后再用一个瓢去掏水,会怎么样?会很容易掏出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只有有一满桶的水,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没有一满桶的水,是不敢登上讲台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费城《广告学报》编辑弗烈德·富勒·须德,有一次被邀请在一个大学毕业班讲演。他忽然提问:“有多少人锯过木头?请举手。”大多数学生都曾锯过木头。接着他又问:“有多少人曾锯过木屑?”这时全场愕然,没有一个举手。须德先生所讲的锯木屑,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多,可是用全新的视角对那些已被人熟知的事情再思索,就可能得到全新的发现,推出全新  相似文献   

8.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9.
位置与视角     
全国劳动模范、上海水电维修工徐虎有句富有哲理的话:“钱可以买到房屋,钱可以买到小人之心,但买不到君子之志.”这句话,说出了金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能量和作用,也道出了不同的人对金钱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0.
7.“言而当”与“默而当”荀子这个人,是否象“评法批儒”中抬的那么高,姑且不论,但此子的许多话的确是说得很不错的。《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有言:“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撇开“信”、“仁”、“法”等的具体内容不谈,仅就字面而言,这里不啻有“唯物论”,而且还有点类乎“辩证法”的东西哩!其中“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就很为后世一些人所效法,所拥护。这虽不能说明其正确性,但至少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或曰是有“信徒”的,只是“知易行难”而已。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2.
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卫。一天,学生子路问他:“卫公倘使请老师留下来执政,您老首先要干的事是啥哩?”孔子答:“那必定是正名。”子路说:“您老头脑僵化了点。干它几件实事不好?去正什么名嘛!”孔子叹口气说:“仲由,你不懂。正名太重要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事不行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无所适从,那就什么事都干不了啦。所以啊,君子立了一个名目,就要把道理讲得明白,这是不能马  相似文献   

13.
有个讲“我、你、他”的笑话。一个初次上学的小孩,听老师给他讲“我、你、他”三个代名词:“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指另一个小孩)是你的同学。”小孩回到家里,仿照老师的口吻,向自己的父母复述老师的讲法:“我,是你的老师;你(指其父),是我的学生;她(指其母),是你的同学。笑话,当然是说笑话的人所编造的荒唐可笑的话。然而也确实有人,由于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不自觉地违犯规范化,因而闹出了笑柄。我见过一篇《诗人与改革》的短文,其中有这样的文句:“试问我们的诗人,你是站在改革的前列,作促进派呢?还是站在改革的对立面,甘作‘中流砥柱’,而形成阻力呢?”因为这是出现在报纸的文艺副  相似文献   

14.
易水 《新闻知识》2000,(5):35-36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不免粗俗.文采多于朴实,又不免虚浮,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才可以称得上君子。写新闻何尝不如此?光有材料.五要素也具备,却缺乏文采,就难免枯燥乏味,而文辞华丽,却没有实际的内容,就像给丑女浓施粉黛,只能给人虚假的印象,同样不受欢迎。只有“文质彬彬”,才能称为好的新闻。 过去,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以及新闻队伍素质不高,“质胜于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八股文、大话、套话、材料语言满天飞,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孔子还说“…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承认多样,承认差别,主张多元和谐相处,又各具特色、互补互济,  相似文献   

17.
有不少初涉足采访的通讯员,往往有一个通病:急于求成。因此,常常一接触采访对象.就连珠炮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采用什么方法采访最好呢?我的体会就是聊天。 有一次,西安市灞桥区委宣传部让我去采访洪庆、镇岳家沟党支部书记胡兴汉,胡兴汉不仅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还是西安市和陕西省的人大代表。他工作很忙,不愿接待采访者我以前只听过胡兴汉这个人。没有见过面。当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迈进他家门后。他开始并不热情,等我说明来意后,他只是一个劲地说:“没有啥可报道的,没有啥可报道的。”为了打  相似文献   

18.
△他为啥打听西安有无电台? 1936年的一天上午9时半,路透社记者赵敏恒忽然接到国民党中央某要人的电话:“西安有无电报来?”赵答:“没有。”“路透社在西安有无电报来,是否有电台?”赵答:“没有。”于是对方就把电话挂了。赵觉得奇怪,于是向各方寻找线索,先是探得蒋介石不在西安;接着又探得蒋在华清池,前一天还有电报到南京。后来又从交通当局得悉:陇海  相似文献   

19.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20.
一个偶然的诱因,我想到了谈这个值得重视的题目。前些时候,电视屏幕上播出一则相声,令人捧腹。其中有这么一段:某教师家访,考问一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老师,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学生答。孩子的妈急作旁证:“这孩子从不说谎,说不是他烧的就不是他烧的。”孩子的爸也接上茬:“孩子,是你烧的就认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烧了,咱赔!”捧腹之余,思绪不免兴起一阵苦涩的波澜:那小学生和家长说得真诚,却昧于无知。大概都没有学过近代史,不晓得当年洋人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更不知遭焚劫的竟是一座堂皇富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