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一个大的飞跃。知识产生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由于生活世界的实际需要,知识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延续传承的必要。因此,学习也应该是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后,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和改变生活现有状态,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相似文献   

4.
传统科学课程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科学课程的改革应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起点。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价值基础,也是其动力源泉。回归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目的,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社会与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趋向,世纪之交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论研究以促进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如何转变教学论的研究重心和取向?这是当前教学论研究亟待解决且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吴湘水 《广西教育》2006,(1A):25-25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它要求教师从社会中、生活中、教学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活书,活教书。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出更多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世界中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只有一个地球》设计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要把学生从课程领入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这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课例设计中,教师于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地球有关的资料自办一份地球小报,使…  相似文献   

9.
第五部分 走向生活本部分所包含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是: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是:课程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主要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为教学目的。但不论家长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往往都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程不是主科,期末考试也就占综合科的30%,尤其是它不像语文课程有优美的词句,也不像音乐课程能陶冶人的情操,教学中教师纯粹以说教为主,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作业完成情况更是令人担忧。鉴于此,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如何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课程学习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因此生活化运用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小学义务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自如用英语交流,最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对学生来说,课程由原来的知识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一改往日的以认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课程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王彪 《考试周刊》2013,(37):143-143
<正>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让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有效地融合起来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生活背景中学习,使物理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相似文献   

15.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着,随着这一变化,教学的方式也不断的变化。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主动的参与性学习。只有学生这一主体被彻底的激活,我们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教学的改革目标才能实现。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必须让他们学会参与的方法,否则,即使参与进来也是表层的,收效甚微的,让学生在发现中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才是学生学习政治的最好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着,随着这一变化,教学的方式也不断的变化。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主动的参与性学习。只有学生这一主体被彻底的激活,我们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教学的改革目标才能实现。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必须让他们学会参与的方法,否则,即使参与进来也是表层的,收效甚微的,让学生在发现中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陈秀娟 《甘肃教育》2006,(7B):15-15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做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也是唯一的,使教师的教学失去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机械重复地学习成了掌握知识的唯一途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积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岳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观念上,存在着分歧,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堂,珍视童心世界,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质的课程研究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了学生各类体验的有机融合,也包括了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开放性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人类的共同经验、教师的个体经验、学生的个人经验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学生在课程为他们展开的丰富的经验世界中自由想像、创造、学习、理解、交流、游戏、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学生作为一个个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