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奥运吉祥物透视动物"形象"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形象”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一种以“形象”作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的“形象”来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利用动物“形象”设计的吉祥物所传递的交际信息的解读受认知语境的制约,并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报纸版面的功能已由单纯的传递信息向多方面拓展,诸如具有为报纸形象定位的功能、审美功能等。作为版面的元素之一,色彩为实现版面的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色彩有助于塑造报纸形象,有助于传递版面的情感,有助于调节版面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3.
肖伊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21):44-45
“图片”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早己被众多教师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习题和试题中。而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物理学科”,更少不了“图片信息题”的使用。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在这场“图片热”中,不但要知道使用图片,还应该清楚:怎样才能让“图片”更加有效地拉近学生、  相似文献   

4.
观众阅读电影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图像、文字、色彩等符号要素的多模态话语的过程。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提出为更好地理解、阐释电影海报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托,电影《飘》的海报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三个方面探讨电影海报中图像、色彩、语言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传递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素瓦·特吕弗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电影是女性的艺术”。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真实”的女性人物性格、生活方式、追求目标的反映。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女性的善良坚韧,温柔自尊,和勇敢面对社会变革的风貌;认识到文明在女性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认识到女性形象变迁是中国历史的浓缩。分析解放前后不同时期女性在电影海报中传递的信息作用,对如今的电影海报展示女性新形象、完善女性内涵、理解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多重角色、赞扬女性的价值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弹部队》的电影海报进行了社会符号学分析,文章通过解读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海报如何通过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实现表意功能,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社会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但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实现,因此可以说,适应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什么是语境?在通常的情况下,语言学者将“语言环境”和“言语环境”统称为语境。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机制的功能张圣亮,段其旺,膝云龙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段,依靠市场有助于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具有以下功能。一、传递信息传递信息是市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所谓传递信息,是指市场同时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慈母,大母,恶母”三个角度分析新时期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并力求通过“母亲”形象的塑造,窥视女作家审美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王朔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新京味儿”语言也同样是20世纪小说中重要的语言形象。和以往的“京味儿”语言相比,这种语言形象不提供道德参考系数,将口语、调侃作为解构价值规范的策略,以获得游戏生活的快感为唯一的目的。这种语言形象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转型的缝隙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昕 《海外英语》2012,(13):256-257,260
电影海报是宣传影片、增加票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观众阅读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了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多模态语篇的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泰坦尼克号》(3D版)首款海报为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旨在进一步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同时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革新带给电影的不仅是制作方式的改变,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电影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通过分析从类比影像的转录到数字影像的转码的底层运行模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使电影的索引式影像符号中因果性关系的断裂对电影产生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影响。在这一转化模式中,特别考察了类比式影像的绵延时间是如何被数字媒介的自动机制所打断,以及在数字影像中时间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影视理论和数字媒介理论越来越呈融合趋势,对数字电影时间的思考有助于理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电影艺术的色彩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通过不懈地努力与探索,赋予了电影艺术历经从黑白到彩色的伟大变革,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电影艺术发展至今,色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色彩使电影艺术克服单调呆板的局限,更具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传递象征意蕴、创化内涵的基本元素,表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使得电影以一种再现艺术的美学品貌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而具有独特魅力。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已把色彩美的创造推到了更加醒目的位置,色彩美更是现代电影艺术展现电影奇观基本而必须的手段,推动着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立体纵深方面发展。色彩美定会给未来电影艺术注入更加多姿多彩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霸权在文化符号中地位日益稳固,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直观性、逼真性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多义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为例分析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特性,从而准确理解影视等大众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植入式广告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挺进了广告帝国,并在广告大家族中夺得了一席之地。植入式广告是在影视剧情中刻意插入商家的产品或标识,潜移默化地达到宣传效果。它在电影中的应用,使广告主和制片商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阿甘正传》中关于命运的意象为切入点,将影片从人生命运、历史与政治命运、性别、种族及战争命运的角度进行分类讨论,并分析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如何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影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7.
影视传媒中的教师形象反映了受众对教育、文化的心理表达。传统影视传媒中塑造了"红烛""园丁"型的教师形象;当代影视传媒中塑造的一批"麻辣教师"新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欢迎。教师形象的变迁反映了受众心理的变化。将影视传媒作品中传统的教师形象与当代新教师形象进行对比,以此分析和透视受众在不同时代的心理发展变化。具体阐述了受众心理从崇尚单一的正统形象到求新求异的心理,从对模式化教师形象的顺从心理到寻求凸显个性的逆反心理,从求美求崇高的幻象心理到求真求实的心理,从求教化到求娱乐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电影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同时,将理论应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并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中国大陆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1905年诞生,直到1922年后国产商业电影才走向繁荣,各种商业宣传手段也开始出现。1925年到1926年之间,《上海画报》、《良友》、《银星》先后创刊,这些以图片为主的杂志开始登载各类与电影有关的图片,包括电影剧照、电影明星照片、电影片场摄影等。与此同时,各种招贴海报也成为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这些宣传图片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从图片中,可以简要了解当时电影业发展的概况,更重要的是可以窥探出当时电影背后的诸如拍摄期的宣传、电影明星的推广等商业运作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