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融合了PC的以太网等功能。介绍了有线通信终端的软硬件平台,使用USB2.0 HUB和USB转以太网芯片,在嵌入式硬件平台上设计了双以太网接口,然后使用Eclipse集成开发工具,采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双以太网IP地址设置软件,并通过功能测试验证了双以太网的接口功能。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嵌入式硬件平台多以太网接口的设计问题,而且为Android平台多以太网接口的IP地址设置提供了有效的扩展方法。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以IAP系列单片机为控制器的网络通讯接口电路设计方法。网络芯片使用集成TCP/IP协议的W5500以太网芯片,为实现数据的收发功能,通过单片机的I/O接口虚拟SPI总线连接方式,通过W5500通信接口能够实现不同智能系统之间的以太网互联,弥补传统传输方式的不足。重点解决通过IAP系列单片机控制W5500芯片的程序设计问题。W5500芯片支持10/100Mbps的数据通讯速率,避免在单片机中的协议栈移植,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任雯  吴龙 《三明学院学报》2010,27(2):135-138
介绍了目前工业现场大量存在的串口设备接入工业以太网的几种实现方案,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并提出了以8位AVK微控制器ATmega16为控制核心,RTL8019AS为网络控制芯片,采用简化TCP/IP协议栈的工业以太网网关的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以AIBUS协议为平台的应用层实现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嵌入式系统和网络家电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并对标准TCP/IP协议栈进行了精简,把优化的TCP/IP协议栈集成到MCU中,使传统家电通过以太网接口芯片低成本的接入Internet,实现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一种利用P89C51RD2单片机控制以太网接口芯片RTL8029,从而实现以太网通讯的设计方案。阐述了通过EMP7128型CPLD实现单片机接口与PCI接口之间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领域,大量机器设备需要接入网络,实现网络中心控制。以PIC18F452单片机为基础,完成了以太网接口的硬件平台设计,采用MicrochipTCP/IP协议,完成系统软件的设计。该接口完成了远程控制设备功能,可以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也可以对设备数据进行信息采集。该接口性能稳定,成本低,是工业领域非常实用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提出和实现了CPCI接口的8串口通讯板卡,采用Ox16PCI954和Ox16C954芯片,实现PCI总线信号与TTL信号的相互转换:采用ADM211和MAX3089芯片完成对TTL与RS-232/422/485信号的相互转换.并通过多项实验,证明此设计的可靠性,已实际应用于某型雷达的中心控制系统中.  相似文献   

8.
陈雨 《教育技术导刊》2009,8(2):134-136
介绍了一种嵌入式以太网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方法。首先对微处理器LPC2368和物理层芯片DP83848C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给出了基于LPC2368的以太网接口的硬件设计,最后简述了其软件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对前端数据高速有效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与千兆以太网的测试系统的设计。系统采用串口以及A/D芯片完成对前端数据的采集,以FPGA为逻辑控制核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帧处理,通过GMII总线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以太网模块中的Gigabit PHY芯片,Gigabit PHY芯片通过网线进一步和PC进行数据交换。系统采用UDP完成与上位机的通信,并且使用上位机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数据传输速度能够达到900 Mb/s以上,接收到的数据未出现丢帧现象,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控制系统趋于开放性与网络化,针对自主研发的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业控制的以太网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方案。给出了以太网网络接口硬件电路的设计,在接口的软件方面讨论了以太网控制芯片驱动程序和应用层基于Socket套接字的客户端/服务器程序,并给出了优化思路。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如何实现PAC的现场总线接口与以太网技术无缝连接,说明了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控制网络的互连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大大提高了PAC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PAC的组网能力,使之更加适用于工业控制。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基于嵌入式技术的FAST射电望远镜以太网节点控制器,节点控制器具有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模块,高速的工作速率和实时可靠的操作,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远程更新等功能。硬件电路方面主要实现了以太网接口模块、电机控制电路、网络通信模块电路和时钟芯片电路等的设计,控制器程序方面完成了基于μC/OS-II操作系统上的各个程序模块的设计。以太网节点控制器在密云模型中进行了运行和测试,达到了主动反射面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为控制中心,实现了网络接口芯片的时序控制,进而搭建一种百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传输平台。实践证明,此平台具有良好的接口扩展性,更便于同计算机进行连接。此外,此平台拥有较高的数据吞吐率,能够达到接近100Mb/s的以太网极限吞吐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云计算特征抽象出紧凑云的概念,将紧凑云架构引入存储阵列内部,使云架构的并行处理可以穿透盘阵服务器的IP地址,覆盖每一个存储介质节点。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可堆叠连接的存储介质,用作紧凑云的虚拟化存储资源;然后从以太网特征抽象出只写总线WoB和统一结点接口UNI,任何设备或端口必须通过UNI连接到只写总线WoB,由UNI负责设备或端口之间无差错地传输消息,从而建立了一种网络架构代替传统盘阵服务器的内部总线;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紧凑云架构的存储阵列,实现扩容和并行访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一种不同于其它软件算法实现H.264视频压缩技术的嵌入式网络视频服务器的设计方案,采用以硬件方式实现H.264视频压缩的双核处理器,配以音视频解码模块、以太网模块、存储模块、各种接口模块等,设计出真正实现H.264的网络视频服务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Linux与Windows跨平台通信,及时共享信息,构建了一个适用于跨平台的网络聊天室通信程序。先搭建跨平台通信环境,然后使用Socket套接字网络编程接口实现通信。整个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型,Windows客户端采用MFC框架编写,Linux服务器和客户端均采用C语言实现。通过测试,Linux和Windows的客户端可以成功连接到服务器,从而实现跨平台网络聊天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并行I/O接口8255芯片,并设计了一个并行输入接口电路,用来检测设备的工作状况,检测程序设计用汇编语言实现。  相似文献   

17.
IP存储在IP网络中传输块级数据,使得服务器可以通过IP网络连接SCSI设备。网络连接则是以IP和以太网为骨干。iSCSI是存储数据通过ip网络传输的两种主要方法之一,运行在现有的以太网。介绍了iSCSI产生的技术背景,其实现原理、实现方式及优势以及网络存储技术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GPRS的自动灌溉系统硬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设计一个远程自动灌溉系统,在GPRS-Internet设置一个通信服务器。服务器通过3G无线网络获取公网IP地址,服务器和GPRS客户端通过C/S架构和TCP/IP协议来完成网络通信。系统的数据采集电路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基于USB1.1接口的遥控器使对服务器主机工作的控制更为便捷,服务器通过所采集的温湿度等数据自动判断并完成灌溉设备的开启,从而有效地实现灌溉系统的网络远程自动控制,实验效果好。实践证明,该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系统基于i Core3双核心开发板,采用STM32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芯片,通过对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串口通信、可变静态存储控制器(Flexible Static Memory Controller,FSMC)接口、安全数字输入输出卡(Secure Digital Input and Output Card,SDIO)TF卡以及Qt上位机等进行综合设计完成了一个能够实现声源定位和成像功能的系统。系统以STM32芯片进行核心控制,采用计算量小、定位精确、能较好的移植在硬件设备中的基于到达时间差的时延估计的声源定位算法,通过FSMC接口在FPGA内设计实现算法中数据量大、耗时长的矩阵自相关运算,并与各个模块通过数据交互进行核心控制,最终实现声源定位和成像功能。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使用方便,不仅解决了现有产品的不足,而且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STM32和FPGA协同工作下运行效率高、定位准确,相比在单独以STM32为核心时处理速度提升了大约30%,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EPP并行口模式下读写数据的特点和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利用EPP接口和单片机技术实现的通用型多串口智能通信控制器,给出了硬件实现方案扣主要软件流程图.该方案实现了PC机与多个标准串口设备进行串行通信的难题,尤其适用于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