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的主要类型、作用方式与效果,以药家鑫事件为例,从知识背景、社会地位、媒体使用三个维度对意见领袖进行了类型分析,然后以事件舆情生命周期为脉络,具体分析了意见领袖的介入时点、行为方式,最后从事件、媒介、受众等层面研究了意见领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理论与舆情风险演化机理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系数并在多维风险场景中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动态风险评估。以“成都49中学”为案例,进行风险评估验证。[结果/结论]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得出政府的处置行为、危机意识;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连锁反应;媒体的议程设置与网民的利益诉求是引发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的高概率因素,以此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供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马颖  丁周敏  张园园 《科研管理》2015,36(6):168-176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依靠网络获取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因此,网络舆情在推动突发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传染病模型理论,构建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演变中的模仿传染模型,研究网民在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模仿传染机理和行为,并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以期为食品安全事件利益相关者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的传染行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形式及演变成因,本文以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为例,以事件舆情生命周期为脉络,在利用SVM对各阶段舆情进行情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自身4个维度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各角色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分析,并对舆情的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玉亮 《情报杂志》2012,31(4):54-57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的心理状况,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舆情主体心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成原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主观焦虑的强化与放大,二是集群情绪渲染与个人理性的迷失,三是心理失衡与情感宣泄的交织与碰撞,四是政治不信任的累加与表达机制的失语.科学导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需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快速响应与安全恢复机制、突发事件处置的信息通报与透明化机制、利益调节和社会心理平衡恢复机制以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成长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作为事件信息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开始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政府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方式,把握和引导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对于事件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定义分析其特征,详细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其演化的要素,描述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的潜在影响,结合政府现阶段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方法,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为政府日后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将舆情系统映射为舆情事件网络和网民社会网络构成的超网络体系。利用网络链接分析法,就舆情事件网络、网民社会关系网络和事件—网民网络对舆情事件信息传播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从舆情事件链接预测、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网络信息推荐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剧增.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通过权重计算能够明确各个指标影响力大小,从而明确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原因,为政府舆情控制、引导,以及预案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世文  杨晨雁  刘劲  邵琦 《情报杂志》2023,(11):105-112
[研究目的]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元数据框架,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内容及结构进行规范,为政府进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网络舆情预警提供支持。[研究方法]通过网站浏览、案例分析、文献调研等实证研究,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对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各类网络舆情信息源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核心元数据元素,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元数据框架。[研究结论]通过梳理元数据框架,根据各类网络舆情信息源的概念和特点,从舆情客体、舆情主体、舆情本体、舆情载体为核心描述角度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元数据框架,设置与重大突发事件关联的专有元素,并对元数据框架进行描述效果应用,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存储、利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探索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播规律、识别与评判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重要节点,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舆情,增强公众、政府和媒体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方法/过程] 以“魏则西事件”为实证研究对象、采集并整理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运用Ucinet软件构建互动关系矩阵模型和Netdraw软件绘制该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社群图,从整体、局部和个体3个视角进行了该舆情传播网络结构测度分析。[结果/结论] 拓展了SNA的应用,从本质上揭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结构特征与演变规律,总结并提出针对其本身拓扑结构的控制建议,最后,为从源头上弱化其不可控性,分别提出了公众、政府和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11.
热点事件舆情关联现象在网络时代普遍存在。事件通过共同主体、主题或者情绪相互联系,既包括存在于单一热点事件之中的舆情簇,也包括存在于多个热点事件之间的舆情集。研究表明网络热点事件舆情关联是由信息的"眼球经济"效应、媒体的协同过滤和议程设置以及网民的群体记忆等多种因素而促成。舆情关联会促进网民和媒体的事件认知,推动政府治理,但也会造成私人生活的公共化、网民的反向认知、情绪累加和政治冷漠等问题。政府应建立关联舆情数据库以及立体的舆情应对体系,加强媒体管理及网民引导,从而有效地对舆情关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2.
王高飞  李明 《现代情报》2016,36(5):172-176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首先对网络舆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得出近些年网络舆情研究的总体概况。其次对近些年的网络舆情在研究内容上进行分类分析,主要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实践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以从整体上把握近些年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状况,最后,总结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网络舆情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闫利平  陶卫江  韩晓虎  靳兰 《现代情报》2011,31(4):46-48,52
互连网空前地延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网络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政治思潮的交织地和社会问题的集散地,已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成因及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框架和预警模型,为政府及时发现舆情,防管并举,积极处置,避免事件恶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理论方面的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但是与网络伪舆情相关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围绕网络伪舆情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伪舆情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模式;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伪舆情作了分类;进而详细分析了网络伪舆情的主要特征;最后,从政府、网络监控人员、网民三个方面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舆情当事人作为舆情事件中关注度较高的节点,其观点的信息质量会直接影响群体观点的分化和一致程度,该研究可为把控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舆情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有界置信模型,引入了信息质量变量和个体信任阈值,构建了两阶段观点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以及案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观点信息质量、观点发布时间和频率对舆论的不同影响作用。[研究结论]研究发现,论据越充足、态度越温和的观点,越容易影响公众的舆论走向;舆情当事人持有的观点及其信息质量不同,选择介入舆论的时间不同;舆情当事人观点发布频率对最终舆论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祥望 《情报科学》2007,25(11):1640-1645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舆论呈现出主体分众化、内容多元化、传播快捷化等特点,政府舆论导向失灵,引发了主流舆论被边缘化、舆论失范等问题,并危及我国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应根据网络媒体环境的特点,从疏通信息渠道、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转换“把关人”角色以及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等五方面入手,完善舆论导向功能,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青  朱恒民 《情报杂志》2012,(3):6-9,35
了解网民对某一话题所持的舆情观点倾向及其演化过程,是互联网舆情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掌握舆情观点的演化特性对于及时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互联网是一连接度分布具有幂律特性的复杂网络,提出了基于BA网络的舆情观点演化模型。模型考虑了个体本身以及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关系两个因素,重点分析了模型中信任阀值对观点演化过程的影响,并对模型是否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网络舆情安全应用中主题分类问题展开研究。主题分类需要解决5个问题。建立了网络舆情安全应用的分类体系;介绍了文档特征提取和选择方法;分析了向量空间模型;实现了KNN和SVM两种分类算法。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唐涛 《现代情报》2014,34(3):3-6,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已超出了现有常用的分析框架,必须在大数据分析的思维下有所创新。本文概述了常用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归纳了当前网络舆情的大数据特征和分类,提出了网络舆情分析创新要向大数据分析方向发展的观点,并概述了4种新思路新方法,对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网络舆情分析创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微博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由于信息量大、传播更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政府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热度进行明确界定与度量,之后通过划分状态空间、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开展舆情热度趋势预测等步骤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政府负面网络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2013年度的舆情热点事件“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进行舆情热度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政府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危机公关活动、合理引导舆情事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