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二,我是在国内接受正规教育,我和所有的中国孩子一样完全接受了“师道尊严”这个事实。在学校里,老师是“猫”,我们是“老鼠”。迟到、旷课、不交作业,这些都与我无关,因为我知道“猫”是最“痛恨”这样的“老鼠”的。  相似文献   

2.
孩子们排队,男、女生自然地保持了距离,我装作没看见;孩子们悄悄议论:××喜欢××,我装作没听见。终于有一天,一个女孩儿满脸委屈地把一张写有“××爱××”的字条递给了我。我还能保持沉默吗?要知道我是多么不想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呀!我是多么渴望他们能永远保持那份童真呀!一节班会课上,我给孩子们带来了阿尔卑斯奶糖,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惊喜。望着那一张张兴奋得涨红了的小脸儿,我不由得深深感动了:他们是如此容易满足!我是那么深地爱着他们———55位孩子啊!“王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发糖果?”“因为我们这次考得好!”“因为我们这…  相似文献   

3.
冬日的阳光格外美丽,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下午没我的课,我正徜徉在《鸟的天堂》的美景之中,流连在备课给我带来的好心境、好情绪之中。“刁老师,”突然,一阵急促的喊声打断了我的遐思,“唐××和王××又打架了。”喊话的孩子满眼焦急。我原有的好心情一下子荡然无存,心里升腾起一股无名火:“又是旧病复发,一定要好好收拾他们!”这些老爱打架的孩子已有很强的“抗药性”,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惩罚,不但批评显得苍白、教育显得无力,我在他们面前也会显得特别无能。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能走老路!”面对已是“常态”的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4.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礼貌地说:“喂,您好!”“请×××接电话!”“谁?”哦,我明白了,原来是对方拨错号码了。自从家里装上了电话,就经常碰到这类拨错号码的事情。有一次,我和表妹正在下棋,电话铃响了。“烦死了!”我懒得起来去接电话,可铃声还是不断地响着,我只好拿起话筒:“谁呀?”“哦,请问×××在家吗?”“怎么搞的?你打错了,真讨厌!”我狠狠地回了一句,随后“喀嚓”一声挂了。从那以后,凡是遇到拨错号码的人,我都会毫不留情地“打击”他们。爸爸曾经提醒过我接电话时要注意礼貌,我根本没听进去。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忽…  相似文献   

5.
“毛毛雨”     
“下毛毛雨”这是许多班主任转化差生的经验之谈,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待差生的教育方法,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必须经常下“毛毛雨”,使之认识错误,改正缺点。如何下好“毛毛雨”呢?实践使我认识到,下“毛毛雨”必须逐层渗透,才能收到入耳、入脑的效果。 今年五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学生叶××参与偷自行车,现在派出所交代问题,望学校前来领人。我一听这消息,火冒三丈,叶××高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套话”知多少,谈“性”何时了?××性,××性,公式填充如出一辙;以×为×,以×为×,你说我说竞相“克隆”。会上、书上、报上,一些人大肆推销各类新名词、新概念,其实,大都没有跳出“把女人比作花”的窠臼。以这样的作风,来搞教育改革、教学创新,能有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7.
本班幼儿年龄小,幼儿之间打打闹闹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安全起见,我经常教育他们,有事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们解决的。于是,幼儿成天“老师,老师,××怎样怎样啦?”等等喊个不停。芝麻绿豆小  相似文献   

8.
宝应县教师业余进修学校,为了提高不足初师程度的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特地在山阳区开设一个班。入学测验那天,不足初师程度的同志都参加了测验。开学时,却有两位同志退学了。有人奇怪起来,便问中心小学校长:“×××、×××怎么不来参加学习呢?”“一个是完小校长,一个是高年级教师,参加这个学习是会降低他们威信的。”中心小学校长为他们申述了“理由”。参加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是不是会降低威信呢?我看,那些不虚心、不实事求是地学习的人,倒真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吧!  相似文献   

9.
“×”叹     
我的作业本里,有太多太多的“×”。这些“×”呀,在老师的眼前飘舞,变成了朵朵“雪花”,飞到老师的头顶,染白了老师的头发。我的作业本里,有好多好多的“×”。这些“×”呀,一个连着一个,织成一个大大的网。这个网呀,网走了我“不努力”的童年,只给我留下“悲伤”的泪滴。“×”叹@路仁~~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在当前众多的职业培训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一些个体办班者 ,他们大都在收费、招生、培训、发证等诸多方面各自为政 ,随意性极大 ,严重侵害了学习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了正常的职业培训市场秩序。一是“小庙”挂个大牌子 ,“培训中心”随处可见。为了广招生源 ,一些办班者纷纷以“老大”“先行者”自居 ,将自己的小摊子取名“×××培训中心”“×××培训基地” ,实质上这些所谓的“中心”“基地”只不过是在几间小房里摆上简陋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二是“速成班”毕业的“王婆”成了“家”或“师”。绝大多数学员热切…  相似文献   

11.
通常,教师在交待故事(或诗歌、歌曲)的名称时总是这样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故事的名称叫××××。”让小朋友跟着念几遍,要求他们记住。经常运用这种交待“名称”的形式激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既能吸引幼儿,又易让他们记忆的新形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给幼儿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我指着装有小蝌蚪的玻璃瓶问小朋友:“小  相似文献   

12.
论“偶像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在青少年中,出现了“偶像热”,如“××歌星是我的偶像”,“××球星是我的偶像”,“××富豪是我的偶像’,“××文坛巨星是我的偶像”,“××港姐是我的偶像”,等等。青少年崇拜偶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就偶像的若干问题,作如下的讨论。一、偶像产生的心理基础偶像产生于心理的需要。儿童凭着直觉,进行形象选择,最优先接受的形象就是父母,接着就是其他家庭成员。随着接触面的扩大,所接受的形象就越来越多。在众多的形象中,只有那个最能爱护他、满足他的喜爱,在他心理上最喜欢的人,才是他的…  相似文献   

13.
谈“信”色变谈到“信”,某地小有名气的校园小诗人陈××的脸色变了:“我喜欢动笔写些小情小感投稿,一些报刊编发我的稿件时常常登了我的通信地址,于是乎,我一次又一次饱尝令人作呕的“信”骚扰!我的生活越来越不平静了……先是‘中国当代××大辞典编委会’来信,说要编入我的光辉事迹,后又有‘中国当代××年鉴编委会’要对我实行‘全面包装’,继而《中国××文学报》夸我  相似文献   

14.
那是上学期的事了。静静的夜,群星在闪烁,我在明亮的灯光下批改作文《××,我想对你说》。 一位妈妈已下岗的女生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写道:“老师,近来班上几位‘大款’常嘲笑我妈妈是卖水果的,没出息,笑我的书包该进历史博物馆了,还笑我的鞋子太土气,真丢人……××甚至无缘无故打我,说看我不顺眼就打……我非常难过。老师,为什么他们凭着家里有钱,就可以无情地讥讽人、欺负人?”看完她的作文,我的心清十分沉重和气愤,我想:明天一定要把这几个“大款”揪出来狠狠训一顿,让他们在全班检讨,还要严肃通知家长严格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班主任最头疼的也许莫过于对付“调皮生”了。有些调皮的学生,往往故意与你唱“对台戏”,有时甚至会气得你七窍生烟,无可奈何。常听有些班主任叫苦:××是个“调皮大王”,我真不知道该拿他如何是好……这就从侧面说明了“调皮仔”确实令人头疼。 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些调皮的学生呢? “心灵感化”,此乃“秘方”之一。所谓。心灵感化”,就是班主任要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感化“调皮仔”的心灵,做到心理相容,相互理解、信任,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班主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并与之交朋友,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找出彼此之间的  相似文献   

16.
本学期,领导上分配我担任班主任。开学初,我工作很被动。就拿课外活动来说吧,一会有人报告:××跟人打架;一会又有人报告:××打坏玻璃。操场上,乱哄哄的,问题真是不少。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矛盾论》。毛主席说:“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我读到这里扪心自问:我工作中是不是存在表面性的问题?继而一想:是啊!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以来,对学生的一切情况,还是心中无底。要想解决他们当中的矛盾,就必须先到学生实际中去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17.
治“病”记     
把季××调过来,我心中实在不情愿。关于他的一些情况,我早就耳闻: 季××,男,父母去上海打工,收入不菲,仅在春节期间才回家。小学、初一时成绩尚可,自上初二后,成绩逐步下降。破坏力较强,有人说他是我校几年才出的一个不安定分子。近因表现出格,被班主任训斥,愤然打起书包回家。一个多月闭门不出,经多方做工作,才回校,条件是调班。  相似文献   

18.
在参观××学校的时候,看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现象。一个学生,检起一块砖头,在老师背后瞄准,并且狠狠地说:“我要把你的脑袋砸碎。”学校里的墙壁上,也有学生用粉笔写着:“打倒×××老师!”我有些不理解,学生何以这样仇视自已的老师呢?于是,我特别  相似文献   

19.
(一)不安宁的十五分钟! 下课铃一响,学生乱哄哄地跑出教室,在操场上东奔西跑,横冲直撞,相互追逐、扭扑……闹成一片。教师刚从教室走进办公室,就有好几个学生站在门口直着噪子喊:“老师,××撞痛我!”、“××打我!”、“××扯坏了我的衣服!”“……”於是一大群学生挤满了办公室。教师听完他们的争辩、哭诉,才开口“说理”或“指责”时,上课铃又响了! 集体谈话、个别教育都没有效果。教师们对课  相似文献   

20.
“老师,我的鞋带掉了。”“老师,××打我。”“老师,我要小便。”……幼儿为各种小事频繁告状,教师“两耳不得清静”,忙得晕头转向,还是顾得了这而顾不了那。这是在幼儿园常见的现象。我觉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能只在幼儿身上找,还要在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中去找。比如说,教师认为帮小朋友扣钮扣、系鞋带是自己份内的工作,因此有求必应,而没有主动去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互助精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幼儿对老师的依赖性。鞋带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