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在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良性互动中生成的,对于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唯物辩证法视角考察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内在联系,分析公民意识对促进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良性互动的重要价值,通过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等方式推进公民意识培育,实现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儿童权利的实现和维护固然有赖于成人社会的努力,但就儿童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权利主体,主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必然是维护儿童权利的重要内部力量。儿童权利意识是儿童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以及对他人主张、要求和维护权利的行为及观点的社会评价。一定程度的权利意识有助于维护儿童个人权利,有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进行权利意识培养应树立四种理念:从权利救助到权利意识培养与权利救助并重;从外界维护到儿童自护与外界维护并重;从"规训式"教育到儿童主体性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权利张扬的时代,通过广告征婚是社会个体充分利用法律权利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方式。解读一则富翁征婚广告中征婚人的基本状况以及对应征者的条件要求,认为富翁征婚,在利用法律制度追求个人权益同时,亦带来对社会道德的贬损,进而探求富翁征婚行为发生的三个制度性因素:法律对权利保障的加强,社会个体行动意识的觉醒和“泛法律主义”下的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义务与责任造成"义务异化",并忽视公民权利意识,这导致公民品质的丧失。权利与义务之间本是矛盾存在,但另一方面,义务却又是权利的衍生体,有权利才有义务;对义务与权利的不同侧重在公民教育中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国公民教育应坚持权利优先性,进行全民"权利启蒙",同时培养公民责任意识,达到权责共生,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看,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存在先于个人利益,受其影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亦早于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在前国家社会中,习惯法上的社会经济权力和社会经济权利是重叠的。国家的建立促使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经济权力分离,在国家经济权力受到公法的有利保护的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社会经济权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性别权利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现实问题,然而当前在"性别权利"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性因素。本文从男女自然差异这一社会事实出发,考察了女性性别权利的基本现状,对制约女性权利提高的因素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但昭伟 《中国德育》2006,1(5):13-20
“最低限度的道德”强调让每个人在不侵犯他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享有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权利。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教学生知道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知道并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有意愿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生活;能尊重或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能在他人权利遭到侵害时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道德教育在实施时宜以上述二、三、四款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是防止滥用征收权和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征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尚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一系列尖锐问题。同时,土地征收中又缺乏合理公正的公共利益界定程序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导致土地权利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害。为保护土地权利人、规范土地征收秩序和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应该在土地征收立法中弥补现行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律空白、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制定正当程序,通过模式创新和程序设置来规范界定程序。  相似文献   

9.
邵忍丽 《教育探索》2012,(2):116-117
大学生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推进我国民主法治社会进程的主要动力.当前高校大学生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影响作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健康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保障药品可及是落实这一权利的必然选择。"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案件折射出我国消费者权利与药品专利权人权利的利益平衡问题。基于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中国亟待在WTO框架下,借鉴相关国家经验,制定完善我国专利药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加快药品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国际化和统一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职工教育》2007,(3):31-31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职工依法享有十分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权利、进行集体协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跨国巨型种子公司垄断风险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系统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植物新品种权限制制度,不仅有利于协调权利人利益与非权利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植物新品种权人滥用其权利造成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损害,而且还有利于防范和化解跨国种业垄断对我国种业市场的冲击。与美、日、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相比较,我国植物新品种权限制制度存在着对植物新品种权限制的力度不够,立法中现有的植物新品种权限制措施规定不到位,一些在美、日、欧行之有效的植物新品种权限制制度尚未确立等不足,应借鉴国外经验,及时引入先用权制度、权利用尽制度、权利冲突解决规则、公共政策优先规则等,并进一步弥补我国现有立法中育种与研究免责、农民特权、强制许可等三种权利限制措施之缺陷。  相似文献   

13.
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之间存在结构上的巨大变迁,表现为从“主体——客体”结构到“主体——权利——客体”结构的变化。权利概念虽然在构建德国民法体系时起到了核心作用,但德国民法典采纳的权利主导模式面临着一些困境。在法律考虑的社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形下,一味地以权利归属的界定来调整社会关系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法典化是一种法律控制技术,其目的是正确地引导人的行为,以符合一定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21,(1):136-144
密切接触者隔离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有效防控手段,其实施过程既要保障密切接触者权利,又要防止密切接触者滥用权利,因此讨论二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密切接触者依法享有获取医疗指导救治、获取必要生活资料、个人隐私受保护、不受歧视等合法民事权益,但同时亦出现隐瞒行踪信息、拒绝或脱离隔离、行使权利超过必要限度等权利滥用情形。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隔离机制实施中的理解适用出发,可以通过分析故意或过失、权利行使目的与行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判断密切接触者是否构成滥用权利。在未来的规则建构完善上,可以采用列举方式,明确密切接触者隔离中的权利内容,具体化禁止权利滥用的判断标准,同时坚持以最小侵害方式实施密切接触者隔离机制,加强疫情防控中的监督保护力度,平衡密切接触者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诺齐克"个人权利"理论与洛克"自然权利"学说之间矛盾的揭示,我们可以清楚地断定两种权利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诺齐克主张个人完全的自我-所有权不受侵犯是至高的道德价值,甚至自我-所有权是其他个人权利的源泉;但是洛克只承认个人有限的自我-所有权,而且"自然权利"的道德根源并非来自于个人本身,而是来自于上帝,自然法既体现上帝意志又能够被理性认识,从而规范和约束自然权利。既不存在与诺齐克的消极个人权利同义的"洛克式权利",也不存在承认完全的自我-所有权的"洛克式权利",而只存在主张个人拥有有限的自我-所有权的"洛克式权利"。  相似文献   

16.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对姓名权的立法解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父姓或母姓之外选取姓氏。"解释"明确: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应照顾公民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相似文献   

17.
道德权利是公民主体最基本的社会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公民道德权利却严重缺失。公民社会为公民道德权利的实现提供伦理支持并赋予制度性保障:公民权利意识是公民道德权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公民公共精神是公民道德权利建设的精神保证:公民权利保护机制是公民道德权利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包含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为人。一种教育之所以能称为"优质",一定是它能培育出更多"优质的社会人"。笔者认为,一个优质的社会人应该具备两方面素质:一是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二是有深刻的生活幸福感。何为生存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极具变化的社会各种场合,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及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原则,同时有效开展公民的义务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任何良好的法律无不蕴涵和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伦理要求,将对公民的法治精神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